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健康:锻炼效果的生理学评价

体育与健康:锻炼效果的生理学评价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表明,生物体内的各种机能活动均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节律性变化,而且生物节律与工作能力、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密切相关。所以,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物节律特点,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锻炼效果的生理学评价

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并使机体产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这种适应性变化可表现在形态、结构、机能等方面,通常把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称为运动效果。

(一)影响运动效果的因素

运动效果的大小受运动强度、练习频率、持续时间、年龄、性别、遗传及生物节律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练习频率

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练习频率是构成运动量的三大要素。锻炼过程中,只有运动量超过原来的水平才能导致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及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出现超量恢复,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训练效果。但是,运动练习或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同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

研究表明,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其运动训练应以增加运动强度为主。这是因为,当运动训练持续时间和训练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练习时间和频率对运动效果的影响很小;而中、长距离运动项目则以增加运动训练频率和持续时间为主。由此可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练习频率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运动训练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运动效果越好。

2.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人体的许多机能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有氧能力遗传力为93%,乳酸能力为81%,最大心率为86%。此外,肌纤维数目的百分组成也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运动效果时应根据人体机能的遗传特征,对其运动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运动效果。

3.年龄和性别差异

年龄和性别对锻炼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女性方面不可避免会涉及月经周期、妊娠、分娩及生殖器官的损伤等问题。

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工作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主要是由自然衰老所致,并非运动效果降低的缘故。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其身体工作能力显著大于不运动的人。

4.生物节律因素(www.xing528.com)

生物节律是指生物体机能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它是生物体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界时间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节律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研究表明,生物体内的各种机能活动均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节律性变化,而且生物节律与工作能力、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密切相关。例如,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两个机能高潮期,一个是上午9:00~11:00,另一个是下午5:00~6:00;在一周中人体最佳机能状态出现在星期三和星期四;而在一年中机能高潮出现在5—6月和8—10月等。所以,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物节律特点,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对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锻炼效果的生理学评价

良好的运动效果是日常运动训练效应日积月累的结果,是长期运动训练所产生的质的飞跃。而运动量的合理安排是取得良好运动效果的前提。因此,对运动量实施定期评价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评价适宜运动量的主要方法有:生理指标检查、锻炼者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

1.生理指标的检查

实验证明,运动量不同,其疲劳程度和恢复时间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小运动量导致的疲劳,24小时之内即应恢复;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的疲劳,其恢复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天。因此,及时掌握疲劳的恢复情况是判断适宜运动量的重要依据。为此,大都在早晨起床前后的基础状态下进行各种简易指标的测试,每周周末至少一次。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疲劳的恢复程度,还可进行多次或某些特殊指标的测试。通常情况下,为了简便易行也可仅查记每天的晨脉、体温血压及体重等指标。如果运动量适宜,晨脉变化不超过3~4次/分;血压变化范围不超过10mmHg;体重减少不超过0.5千克。如果运动后数天内脉搏、血压持续上升,而体重、肺活量持续下降,则说明运动量过大。

反应速度的快慢及准确程度既是反映大脑皮质机能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定适宜运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反应速度不变或加快,表明皮质机能恢复良好。反之,则表明皮质机能尚未恢复,运动量过大。

运动性疲劳包括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对于某些以局部机能活动为主的项目而言,其运动训练往往导致局部疲劳积累,进而导致局部器官机能下降,甚至出现慢性劳损

从事适宜运动量练习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基础。因此,评定身体素质和锻炼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量的大小。除此之外,最大通气量、时间肺活量、尿液成分、气体代谢及体温等指标的变化特征,也可作为判断适宜运动量的重要依据。

2.锻炼者的自我感觉和教育学观察

主观感觉是机体对自身机能变化的综合反应,其反应特点与疲劳程度有关。如果锻炼者食欲不振、入睡困难、多梦、乏力、盗汗、心悸、自信心动摇以及对体育场地、器材、训练信号产生厌恶感等现象,则表明机体运动量过大,出现过度疲劳;如果锻炼者主观感觉变化不大、食欲及睡眠基本正常,则表明运动量适合。

在疲劳发展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育学指标对锻炼者疲劳程度进行观察。如果锻炼者出现烦躁不安、脸色苍白、眼光无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协调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及运动成绩下降等现象,即使只出现部分现象,也存在着运动量过大的嫌疑,应及时调整运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