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媒时代的传媒经济学:劳动需求弹性

智媒时代的传媒经济学:劳动需求弹性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弹性的角度来说,市场上某一岗位劳动需求的变化与工资率的变化的比值决定了该岗位的劳动需求是否富于弹性。当劳动需求缺乏弹性时,就意味着工资率有较大的变动时,劳动需求量的变化并不大。需要说明的是,工资率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劳动的需求,这种需求变化通常会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

智媒时代的传媒经济学:劳动需求弹性

如果我们把从业者的劳动看作一种生产要素,企业对这种生产要素付出的工资率就是其单位成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对该生产要素的购买才是值得的,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说,企业对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将达到为最后一单位劳动付出的成本与其所创造的收益相等。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如果某工作岗位有3位从业者就可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就不需要再招聘第4位从业人员。

弹性的角度来说,市场上某一岗位劳动需求的变化与工资率的变化的比值决定了该岗位的劳动需求是否富于弹性。当劳动需求富于弹性时,就意味着工资率的微小变动将带来劳动需求量的较大变化。当劳动需求缺乏弹性时,就意味着工资率有较大的变动时,劳动需求量的变化并不大。

劳动的需求弹性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该岗位的边际产出情况,二是劳动密集程度,三是企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四是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可替换程度。

一个岗位的边际产出如果下降很快,那么这个岗位的劳动需求通常会富于弹性。比如一个出版社,可能会有策划、编校、后勤等工作岗位,当工资率发生变化时,加入或减少一个策划人员或者后勤人员是不一样的,因为后者可能在边际产出上不如前者,企业总是会选择先增加边际产出下降慢的岗位,减少边际产出下降快的岗位。

劳动的密集程度越高,劳动需求的弹性就越大。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劳动成本在其生产成本中占据较高的比率,工资率上升就意味着成本会急剧上升,除非产品价格也能同步上升,否则裁员通常不可避免。事实上,在向智能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传媒企业为了压缩成本,通常会选择解聘编辑和记者,而不是技术人员。(www.xing528.com)

传媒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表现,也是影响其劳动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弹性也就越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工资率上升会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要保持既有利润,势必出现产品产出减少或价格上升,而产品富于弹性就意味着产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大幅缩减,结果是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需求量也会大幅缩减。

最后,劳动需求的弹性和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可替换程度有关。劳动越是容易被其他生产要素所替代,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在传媒商品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常规性的新闻报道,随着机器写作的不断发展,这种新闻报道就会逐渐由机器取代,如果工资率有变,那么原先负责这种新闻报道写作的记者的劳动需求变化就会很大,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策划报道和写作精品新闻的记者来说,即使是工资率上升,市场对他们的需求也不会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工资率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劳动的需求,这种需求变化通常会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我们知道,市场上对于不同岗位的劳动供给通常不是无差别的,企业会根据应聘者的表现来决定其工资率,有时较高的工资率只是为了吸引市场供给稀缺的高质量劳动者,但反过来说,劳动市场也不是由企业说了算,应聘者也会提出自己的条件,当应聘者认为自己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紧缺的劳动技能时,会通过各种信号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智能媒体时代,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人们对于互联网传媒商品需求旺盛,引发传媒企业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通信技术人才的渴求,整个市场对于这些从业者的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从供给的方面来说,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人才培养的速度一时难以与之相匹配,造成供给曲线无法随之右移,既懂媒体又懂技术的人才奇缺,出现了传媒技术人才较高的工资率和就业需求。但是,长期看,社会资源会向培养该岗位劳动力倾斜,供给的增加能够缓解企业需求并使该岗位的就业水平达到正常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