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侯师圣(侯仲良):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

侯师圣(侯仲良):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侯师圣是二程舅氏华阴先生之孙。现存的侯师圣的文献较少,与理学相关者尤少,不宜作过细的分类研究,故作一总述。师圣以为,诚即是道或理,诚或道是绝对普遍的、“创生”与运化万物者。然而通观师圣所说,于他显然不存在这种嫌疑。关于诚或道的形上性或超越性,师圣又说:天地,阴阳二物也[71];运动天地、使之成物而不息者,诚也。这可看作师圣的本性、本心论。师圣此说源于二程,伊川便称气禀为才。

侯师圣(侯仲良):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

侯师圣是二程舅氏华阴先生之孙。他“少孤,养于夫子家,至于成立。两夫子之属纩,皆在其左右”[68]。现存的侯师圣的文献较少,与理学相关者尤少,不宜作过细的分类研究,故作一总述。

师圣以为,诚即是道或理,诚或道是绝对普遍的、“创生”(“使然”之义,to actualize)与运化万物者。[69]同时,他特别强调道、物(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

(1)鬼神之德,天地乾坤阴阳造化之理而已。有是道,有是理,故“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有是物,有是用,故“体物而不可遗”。消息盈虚往来神明,皆是理也。吉凶悔吝刚柔变化,皆是物也。妙而无穷,微而至显,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射”读作“石”字。故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或曰:鬼神其诚乎?曰:只是鬼神非诚也。曰:非诚则《经》言“诚之不可掩”何也?曰:诚者,诚也,充塞乎上下,无物可间者也。以阴阳言之则曰道,以乾坤言之则曰易,贯通乎上下则曰诚。盖天非诚,其行也不健,地非诚,其载也不厚,人非诚,其形也不践。总摄天地,斡旋造化,动役鬼神,阖辟乾坤,万物由之以生死,日月由之而晦明者,诚也。《经》不曰“鬼神”,而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之德,诚也。诚无内外无幽明,故可格而不可度射。《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鬼神亦器也,形而下者也。学者心得之可也。[70]

鬼神是器,是形而下者,而鬼神之德或“诚”,才是超越于器、物的形而上之道。因此,“诚”是“充塞乎上下,无物可间者也”,又说“诚无内外,无幽明”。充塞乎上下是说“诚”的绝对普遍性,即无不在也。“无物可间”是说明“诚”的超越性,盖有限者或形而下者才能为物所间隔。另外,作为超越之道的“诚”使万物成其为万物(“创生”),故说“盖天非诚,其行也不健”云云,这是说“诚”使天地人成其为天地人,其中本体论之理与老子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云云相同。“诚”也是万化的驱动者(“运化”),或者说是宇宙的动力总根源,故说“总摄天地,斡旋造化,动役鬼神,阖辟乾坤”。总之,形而上之道或理是超越的、绝对普遍的、“创生”与“运化”万物者。师圣特别强调道、物或形上、形下之分,这自然是受二程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消息盈虚往来神明,皆是理也”一句,从表面上看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神明”是理,不会引发疑惑,但“消息盈虚往来”常言阴阳之气或气化,这样说容易让人误解为是认气为理,不分形上形下。然而通观师圣所说,于他显然不存在这种嫌疑。究其实质,他在此皆是就消息盈虚往来之理而言,与后面“皆是物”相对,不是指气。

关于诚或道的形上性或超越性,师圣又说:

(2)天地,阴阳二物也[71]运动天地、使之成物而不息者,诚也。故曰:“至诚无息”,“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所以一言而尽者,诚也。“为物不贰”“无为而成”,不贰,专也,一也。贰则非诚也。诚本不可以有无言,云“无息”与“不息”同也,不息则或息矣。至诚则未尝息,亦未尝不息。惟其至诚也,然后有不息以下六字。(案,六字指“博厚高明悠久”)不诚,安能不息哉?无息非为诚言,为息字设,而所以形容诚也。明道先生曰:“亦无始,亦无终。亦无因甚有,亦无因甚无,亦无有处有,亦无无处无。”此言极有理。如此则可以言诚矣。[72]

天,阳气也;地,阴气也;故说“天地,阴阳二物也”。天地是物,是形而下者,而“诚”或道是“运动天地、使之成物而不息者”。易言之,“诚”或道才是超越于物的形而上者。这是在与物或形而下者的对待中说明诚或道的超越性。此外,侯氏更指出了诚或道的永恒、无待与无方所。盖师圣所谓“息不能言诚”与明道所谓“无始无终”,是说明道之永恒;所谓“亦无因甚有,亦无因甚无”,则是说明道之无待;所谓“亦无有处有,亦无无处无”则说明道之无方所。[73]

根据道的绝对普遍性,侯师聖又认为天人、人物等皆一理。他说:(www.xing528.com)

(3)一人之心,天地之心。一人之为,天地之为。一物之理,天地之理。一身之气,天地之气。[74]

(4)岂有能成己而不能成物者?不能成物,则非能成己者也。人物虽殊,理则一也。故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75]

(5)君子之道,可行于天下者,不过近取诸身而已,故子思又以切近之道明之,如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皆吾生之固有,性之自然。推吾之固有、性之自然验诸庶民,亦与吾之心同然。又考诸三王以参之,考诸三王而不缪,则中庸之道至矣。又建诸天地以自试焉,建诸天地而不悖,则与鬼神合其吉凶矣。又何疑焉?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天之心即吾之心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前圣人之道,后圣人之道是也。天也,人也,无他理也。[76]

“一物之理,天地之理”,“人物虽殊,理则一也”,“天也,人也,无他理也”,故天地万物皆一理。以人言之,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仁义礼智皆人所固有,是性之自然。[77]此心、此性即是天地万物之理。这可看作师圣的本性、本心论。就现存的文献来看,他没有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自上命下的方式来说明性禀受自天,然而说天人一理,其实已包含此意。

师圣又有关于性之本与才的论述。他说:

(6)人性之善如木上达,木之性也。曲者中规,直者中绳,才也。性之动便是情,主宰便是心。[78]

木上达,乃木之本性,无木不然。以此来譬喻人性,即是说明人性本善,无人不然。木皆有上长的本性,但不同的木又有曲直之别。在侯氏看来,这是才之异,而非木的上达的本性有不同。人之才就好比木的曲直,才虽有异,但不碍人皆有相同的善性。所谓才,就人而言,是指因气禀不同而有的智愚、敏钝等。师圣此说源于二程,伊川便称气禀为才。[79]此种人性论,其实就是性、气结合的人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