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榆林县治沙事迹:喜看瀚海泛青波

榆林县治沙事迹:喜看瀚海泛青波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后,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展开了治沙斗争。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榆林县副县长冯学富深有感触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教训的。为了加强领导,乡干部上与县里签订承包合同,下与村签订合同,规定了奖惩办法。这个县1000多万亩土地面积,其中流沙面积为600万亩,截至去年已治理400万亩。在治沙中,干部起了带头作用。党支部书记李彦华,承包了680亩,全家7口人搬进沙窝,办起全村第一个家庭农场。

榆林县治沙事迹:喜看瀚海泛青波

汽车穿行在起伏不平的沙丘林带中。溪水潺潺,麦浪滚滚,稻田相连,鱼儿欢跃。若不是看到远处尚未治理的条条流沙线,真以为是到了江南水乡,哪会相信这是昔日风沙肆虐的陕北榆林县!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榆林是天苍苍、野茫茫,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碧水青山,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公元5世纪大夏王赫连勃勃还赞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壮丽者。”后因战乱频繁,开荒种地,过载放牧,草原、林地渐渐沙化为不毛之地,风起沙飞,覆盖农田,吞噬村庄,沙逼人退,不少人流落他乡。

解放后,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展开了治沙斗争。他们引水拉沙,修筑水库,逐年扩大水地面积。1981年之前年均造水地8000亩。实行责任制后,每年增加水地1万亩,去年一年猛增了3万亩。全县现有水地33万亩,人均1亩多。有了高产的水地,群众把坡陡地全部还林还牧,不仅控制了沙化,而且促进了林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生活燃料问题,县里组织农户栽植沙柳200多万亩,既挡风固沙,又得到了大批烧柴。

群众治沙的积极性是怎样调动起来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榆林县副县长冯学富深有感触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教训的。过去,从上到下没有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全依靠国家补助,岁岁造林不见林。群众讽刺说,按统计的数字,俺们家的炕旮旯都栽上树啦!

后来,县领导带头端正思想,用政策调动群众治沙的积极性。明确规定:谁治归谁。政策一放,局面一下变了样。原来是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现在是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由国家为主变成了以农户为主,国家补助。为了加强领导,乡干部上与县里签订承包合同,下与村签订合同,规定了奖惩办法。

群众有了积极性,干部有了责任感,治沙效果自然一年胜一年。1984年县人大通过决议,规定了3年治沙119万亩,结果两年就超额完成了任务,也就是说两年治沙面积等于过去13年治理的总和。

“现在是人逼沙退啦!”冯学富兴奋地说。这个县1000多万亩土地面积,其中流沙面积为600万亩,截至去年已治理400万亩。共栽柳、榆、杨树5000多万株。全县有5片10万亩以上的灌木林,最大的达36万亩,还有超过5000亩的乔木林。

访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在沙窝里建起的新砖瓦房。县领导说:这种景象,几年前是不敢想的。沙海中新房的出现,标志着群众对沙认识的根本转变,由怕沙到爱沙、治沙。房四周的沙荒地都划给了农户,一两年后这里会铺满绿色地毯的。

科学在治沙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www.xing528.com)

县林业站李作舟工程师介绍说,这几年技术上主要抓了三条:

第一,封禁流沙,不准牲畜随意践踏啃吃、人随便刈割天然灌草。1984年底全县封禁流沙210万亩,各种天然野生耐旱的植物很快生长起来。

第二,搭设沙障。在流沙的迎风坡造林种草,过去不搭沙障,栽种的树苗存活率极低。现在治沙先设置沙障,增加了沙面的粗糙度,降低了地表风速,促使沙障两侧或四围积沙,保护林草成活生长。

第三,栽种林草。一方面栽植乡土生长的沙蒿、沙柳、沙竹、沙米,另一方面又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花棒、紫穗槐、沙打旺等。在平缓的沙丘地栽种沙棘,在落沙坡种植杨树、旱柳,在盖沙黄土地栽上刺槐、榆树,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林带灌草网。

在治沙中,干部起了带头作用。岔河则乡排则湾村1982年、1983年承包了3000亩荒沙,结果群众谁也不治。他们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我们治沙,结果失败了。祖祖辈辈治沙,也没治住。

党支部书记李彦华,承包了680亩,全家7口人搬进沙窝,办起全村第一个家庭农场。他们买柴草搭障蔽,又从地区治沙所引进花棒试种。苦战3年,680亩荒沙全部治完。1985年他家卖花棒籽收入500元,去年收入600元。有了林草,他们又养细毛羊30多只,仅绒毛一项年收入1200元。在李彦华的带动下,大家也都干起来。前年和去年,这个村承包治沙2万亩,人均60亩。现在已全部治完了。

(新华社北京1987年7月电;《人民日报》1987年7月5日二版;此篇与陈满正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