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音乐美学:历史客观主义向主观倾斜

西方音乐美学:历史客观主义向主观倾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历史主义认为,人们面对的是历史遗留的史料文本,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是通过文本化的方式和当代人进行对话的。这样,传统历史学那种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方式,如今被新历史学这种相对主义的主观方式所侵蚀甚至替代。后者如伽达默尔,指出前者的不可能性,提出“视界融合”的观点,也就是历史的客观性和解释的主观性的融合。向主观主义的倾斜,还表现在新历史主义的关键词之一“互文性”或“文本间性”。

西方音乐美学:历史客观主义向主观倾斜

历史主义认为,人们面对的是历史遗留的史料文本,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是通过文本化的方式和当代人进行对话的。这样,传统历史学那种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方式,如今被新历史学这种相对主义的主观方式所侵蚀甚至替代。传统历史学未能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局限,以传统本质主义哲学为基础,假定人能够认识到历史的本真,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新历史主义认为人只能发现历史的一些碎片,无法将历史的本真面貌像拼图一样拼全;即便是那些碎片,也没有证据说明就是历史“身上”的局部。“历史”是解释中的历史。而解释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在释义学中,就有历史释义学和哲学释义学的分野。前者如狄尔泰,强调对历史的重建。后者如伽达默尔,指出前者的不可能性,提出“视界融合”的观点,也就是历史的客观性和解释的主观性的融合。在哲学释义学这里,引进了人对历史的解释的主观性。反过来说也一样,它指出排除解释的主观性的不可能性。向主观主义的倾斜,还表现在新历史主义的关键词之一“互文性”或“文本间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的是,历史的客观事实与文本的记述文献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不同的相关文本之间是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每个文本都仅仅是一张巨大的网的网结。这种事实与文本及文本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甚至在西方一些学者那里,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之间的界限都模糊了。这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类文本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互文性打破了文本的确定性和孤立性,每个文本都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自身的价值。正如美国《新历史主义》(1989)的主编维瑟所言:“文学与非文学的文本是不可割裂地沟通的。”[11]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海登·怀特就持这样的后现代观点,他把历史文本看作一种“文学虚构”。他认为正是二者之间的隐喻性和类似性使过去的事件产生意义。这样,历史学在叙事性中也就有了诗性,这种诗性由修辞产生。但是,历史学的这种诗意的生动性丝毫也不影响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www.xing528.com)

音乐而言,互文性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无机拼贴上。将过去的作品作为一种声音的现成品,从其中取出一些碎片进行重组,产生一种声音的文本,使过去和现在混淆起来。过去的文本和今天的文本产生一种不确定的“对话”,造成众声喧哗的效果。传统概念的音乐作品也都是封闭的结构,有一个意义的中心。而在新历史主义的作品中,以往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被肢解,从中取出的片段,像器官一样被移植到新的音乐上下文中,从而产生新的临时聚合性的意义(具体分析见后文)。这种做法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