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宣气助气:儒家生态文化影响

宣气助气:儒家生态文化影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导气”“通气”相同的还有“宣气”“助气”等观念。“宣气”的说法来自前述里革断罟的故事。《白虎通义》中把天地时令气候的正常运转称为“宣气”。通气、宣气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在儒家文化中,“助通气”、反对阻气是人的职责。《管子》强调“坦气修通”,“坦气”即孟子所说的“平旦之气”。无论这种气是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它的修和通都是符合“通气”原则的。董仲舒把通气的思想引申为反对“滞郁”。

宣气助气:儒家生态文化影响

通气、宣气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在儒家文化中,“助通气”、反对阻气是人的职责。为什么要做到通气?《管子》说,通阳气是事天,可以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阴气是事地,可以经纬星历。这里,《管子》便把阴阳二气的贯通作为人的职责。上文里革所说所做就可视为反对阻气的一种。《国语》中反对壅川,根本上也是反对阻气。前述太子晋在对灵王讲了一通不能壅川、防川的道理后,又举出前人如共公、鲧等壅川的后果,并从导气的角度对大禹治水进行了肯定。他指出,大禹采取疏通的方法,高下各适其宜,“疏川导滞”,决川通海,受到上天的褒奖,赏给他天下,赐给他姓“姒”,氏“夏”。太子晋特别提到,大禹治水做到了“天没有伏藏的阴气,地没有散佚的阳气,水没有沉抑的气”。这些都是“通气”的表述。《国语·周语》中伯阳父在论述西周三川地震时提出“水土演而民用之”,“演”是“润”,水曰润下,润就是通气。水土通气而百姓得到财用;气不通,水土不能演,必然导致山崩川竭,财用匮乏,国家灭亡。

易传·说卦》在解释八经卦时提出“山泽通气”,也是水土演的意思。《管子》也有“助气”的思想。其中说,在“五和时节”,即一年的中间,这时的季节为中夏,五行为土,数为五,色为黄,声为宫,方位为中央,君主须服黄色,食甘味,听宫声,用五数,治和气,饮于黄后之井,人心中要收藏“温和儒缓之气”,做到与自然一致,从而“以助土气也”。这表明,君王可以帮助土气的兴旺,促进它在自然和人事中发挥作用。除了助土气的提法外,其他如冬“行春政泄”“行夏政雷”之类的禁戒,都是说没有顺春气或冬气,扰乱了气的正常运行,都是违气、阻气。行春政是提前把阳气泄漏出去了,会引起干旱;行夏政是阳气覆压了阴气,会引发雷鸣。《管子》反对冬天“发山川之藏”,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开掘山川宝藏其实就是开发山川资源。《管子》之所以反对冬天这样做,是因为冬天乃闭藏的季节,采掘活动使得闭藏不密,地气外泄。

通气也是支配人的原则,人应当遵循。气在人体的运行必须畅通,否则就会发生疾病。《黄帝内经》具体说明了气与器官的相通,如“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管子》强调“坦气修通”,“坦气”即孟子所说的“平旦之气”。平旦之气必须得到涵养,才能畅通。无论这种气是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它的修和通都是符合“通气”原则的。董仲舒把通气的思想引申为反对“滞郁”。他提出,阴阳之气在人,也在天;在人为喜怒哀乐,在天为暖清寒暑。气在人必须畅行而不能有所停留,在天也必须周行而无滞留,否则都会出现问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