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北魏洛阳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东汉、北魏洛阳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都城洛阳遗址,即所谓汉魏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5公里。这便是一组以宫城为中心的主体建筑所构成的洛阳都市中心区。如果拿《考工记》中的王城制度来衡量,除城址、市制因袭前代外,北魏洛阳城布局基本符合《周礼》中的规划。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鲜卑族所营建的北魏洛阳是西汉末年以来,最接近《考工记》营国制度理想的都城。

东汉、北魏洛阳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东汉都城洛阳遗址,即所谓汉魏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5公里。洛阳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当时9里多,东西宽约6里多,被称为“九六城”。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后,继承了西汉长安的内城制度,南北纵列的两宫居于整个城市的中部,几乎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洛阳整个城市显然是坐北朝南,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图5-7 东汉洛阳城内宫城分布图

首先,南北纵列的两宫,均以南门为正门。其次,洛阳的城门,东、西两面各三门,北面只有二门,南面有四门,且以南面偏东的平城门为正门。平城门直对南宫的南门(朱雀门),主要供皇帝出南门外郊祀之用,所以“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平城门除了皇帝出南门郊祀使用外,也作群臣前往南宫前殿参加朝会之用。此门是洛阳的12城门中,唯一有卫尉管理的门,设有司马主管,秩千石。

洛阳城内有二十四街、三市。大市(金市)在城内,位于南宫之西北,马市在城东,城南临洛水处设有南市。洛阳三市之制正式始于此时。主要官署在城之东南,近东垣耗门。城东北还建有太仓、武库等。

东汉末,洛阳宫室为董卓焚毁,曹魏重建时,先以北宫为宫室,后沿用曹魏邺城布局,将大城北部划为宫禁区,南部为市里,并规划出一条中轴线,而宫城内正殿恰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宫城南门正对着大城的正南门,两门之间辟有御道。

晋室南迁后,拓跋鲜卑入居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并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营造洛都,次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此。(www.xing528.com)

从北魏洛阳城示意图可以看出,洛阳原有的都城布局被大规模调整:南宫被省去,以北宫为宫城。宫城位于城市的中部偏西北,宫墙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398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积的十分之一。此时洛阳城的规划主轴线因宫城偏西北而稍许西移。这条中轴线从城北,过宫城,经铜驼街,出宣阳门,南渡洛水,直达外郭南门外的寰丘。

宫城前南北主干道——铜驼街两侧,左建宗庙,右立大

图5-8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社,官署也沿街东西排列。这便是一组以宫城为中心的主体建筑所构成的洛阳都市中心区。考古探测所知,处理朝政的太极殿在南部,寝宫及西游园在北部,当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度进行空间安置。城内干道采用经纬涂制,市不在宫城北,分居外郭城的东、西、南三面。

如果拿《考工记》中的王城制度来衡量,除城址、市制因袭前代外,北魏洛阳城布局基本符合《周礼》中的规划。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鲜卑族所营建的北魏洛阳是西汉末年以来,最接近《考工记》营国制度理想的都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