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驻军历史:东汉至北魏统治下

贺兰山驻军历史:东汉至北魏统治下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承袭了西汉这一军事指挥体系,在镇压三次羌族起义过程中先后多次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征战屯驻。北魏崛起后占据了贺兰山东麓,在灵州设立薄骨律镇统辖今宁夏地区。这一时期的割据政权兵制较为混乱,贺兰山地区驻军情况错综复杂,时常变化。当时,河间王杨弘、蜀王杨秀和右仆射杨素先后以“行军元帅”“行军总管”身份率部出击贺兰山地区。

贺兰山驻军历史:东汉至北魏统治下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有“控弦之士三十万”,分为左右二部,由左、右贤王统率,右贤王所部的活动范围就在贺兰山地区。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率军北出贺兰山打击匈奴,战胜回来后曾在当地短暂驻军。皇帝掌握的直辖军作为作战部队,通常由将军率领出征。这些部队通常分为1~5部,称为“部曲”。部设校尉,为部之首长,下设长史、军侯、屯长、队长、什长、伍长六级,逐级指挥。东汉承袭了西汉这一军事指挥体系,在镇压三次羌族起义过程中先后多次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征战屯驻。

魏晋南北朝时期,贺兰山地区成为匈奴、鲜卑、羌族部落游牧、争夺的重点地区。西晋末年,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占领了贺兰山东麓地区,在银川平原建立饮汗城和丽子园。北魏崛起后占据了贺兰山东麓,在灵州设立薄骨律镇统辖今宁夏地区。此后,西魏、北周先后统治贺兰山地区,相继设立怀远郡和怀远县,迁入两万多陈朝降卒,为“塞上江南”美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割据政权兵制较为混乱,贺兰山地区驻军情况错综复杂,时常变化。

隋朝初期,贺兰山西麓驻有大量突厥军队,沙钵略可汗、启民可汗和始毕部可汗先后与隋军在贺兰山地区发生激战。隋朝军队主力由皇帝亲自统御,从事征战的将领称“行军总管”或“行军元帅”,为一路或一道之军事长官,指挥某一进军方向的所有军队。当时,河间王杨弘、蜀王杨秀和右仆射杨素先后以“行军元帅”“行军总管”身份率部出击贺兰山地区。开皇三年(583年),杨弘率大将赵仲卿、庞晃出兵灵州道,在贺兰山斩杀突厥部众一千余人。开皇十八年(598年),杨秀率兵出灵武道迎击突厥部众。开皇十九年(599年),杨素率大将李彻、韩僧寿兵分四路从灵州、庆州等地攻击突厥雍虞闾部。为防范游牧于贺兰山西麓的突厥大军反击,时为太子的杨广亲率隋军出灵州。

唐朝初年,突厥部众继续在贺兰山西麓驻牧。武德元年(618年)在边缘地带设置总管府,六年后改名都督府,以灵州都督府镇守贺兰山地区。此后,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都曾率部在贺兰山地区与唐军发生多次激战。贞观四年至二十一年(630—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归降的突厥、铁勒诸部安置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众多羁縻州县。开元九年(721年),在灵州设置朔方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统辖7军府、10州、5县,总揽军、政、财大权,统兵6.47万,拥有战马1.43万匹,形成了以灵州为中心的北防突厥、西御吐蕃的前沿阵地。在朔方节度使所辖7军府中,北部的定远军(治今宁夏平罗县西南姚伏镇)统兵7000人,战马3000匹;南部的丰安军(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嘉尔格勒赛汉)统兵8000人,战马1300匹。“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急调大批军队入卫。至德元年(756年)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以郭子仪为大都督长史。(www.xing528.com)

广德元年(763年)以后,贺兰山地区陆续被吐蕃所侵占,吐蕃宰相尚结赞、论恐热等都曾率部与唐军在此开战。建中四年(783年)春,唐朝与吐蕃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会盟,盟文详细规定了两国边界。在北段边界方面,“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今甘肃省景泰县东北的黄河北岸),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至此,贺兰山成为防御吐蕃的边防前线。

五代时期,韩逊、韩洙、康福、张希崇、冯晖、冯继业等割据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先后统辖贺兰山地区,在政治上先后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一时期的贺兰山地区驻军情况较为混乱,回鹘、沙陀、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也先后迁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