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首创的古都规划

中国历史上首创的古都规划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西汉长安分批次逐步完善都城格局不一样,元大都城的营造是首次以《考工记》的理想都城为范本进行规划,并一次性付诸实现的都城。大都城新址大致确定后,进而需要明确城市中轴线的位置,以便以此为标志营建新都。事实上,这是大都规划者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选择。而这又是元大都设计者不希望做的。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实测技术应用到城市设计中,确保了大都城市平面布局的周正。

中国历史上首创的古都规划

西汉长安分批次逐步完善都城格局不一样,元大都城的营造是首次以《考工记》的理想都城为范本进行规划,并一次性付诸实现的都城。当然在营建过程中也结合当地的地理现实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元大都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华帝国后期都城设计与建设的一个典范。所谓的典范其实主要体现在大都城的城址选择和城市平面设计两个方面。

蒙古族起于朔漠,凭借着金戈铁马逐步统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南北对峙的分裂格局。在此期间,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分化成守旧派和革新派。元世祖忽必烈反对守旧,主张采用“汉法”,实行政治革新。至元元年(1264年),为了抗拒守旧派的顽固势力,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等人的意见,决定自上都迁都于金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再次做出决定,放弃金中都故址,而以金中都东北郊的大宁宫为中心,兴建新都,即后来的大都。

为什么元代的统治者会做出最初决定迁都中都而后放弃中都城、重新营建新城的决策呢?难道仅仅是中都城受到战火破坏吗?此外,为什么又偏偏选中位于其东北郊的大宁宫作为新址呢?其间有种种原因,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城市水源问题。

位于降水并不丰富的华北平原北部的金中都城,城市生活所需的水主要依赖地表水资源,即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但莲花池的水源,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城内宫廷园林的用水,而对关乎金王朝命脉及其官僚机构正常运转的漕粮运输,却并无实效。终金朝一代,始终未能圆满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城市的水源问题,特别是南粮北调的漕运水道的用水问题,是摆在元朝统治者面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然而,就在金中都的东北郊外,原是由地下水出露后形成的一片湖泊沼泽。在金中都营建后,逐渐被经营成城郊风景区——琼华岛,上有金王室的离宫大宁宫。

十三世纪初,蒙古兵破中都,由于起初并未有定都之意,所以对中都宫城大肆破坏,而大宁宫地处郊外幸免于难,后成为忽必烈临时驻跸之处。中统三年(1262年),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提议改造中都旧闸河,引西北的玉泉山水以济漕运水道。而改造后的通漕水道所经,正在大宁宫附近。所以,选择以大宁宫的湖泊为中心规划新都,是新城规划者为了解决水上运输而作的明智之举。也就是说,从金中都旧城迁至元大都新城,实际上就是把城址从莲花池水系迁移到高梁

图5-9 《畿辅图》

河水系上。这一点,是元大都城城址选择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这一城址历经数百年未再迁移的重要原因。

大都城新址大致确定后,进而需要明确城市中轴线的位置,以便以此为标志营建新都。(www.xing528.com)

如前所述,从曹魏邺都开始,中国都城格局中开始出现一条纵穿都城中部的中轴线,这被认为是帝王居于天下之中在都城布局上的表现。因为这关乎国家的礼制,所以都城中轴线的确定至关重要。为了使新都城的中轴线能十分顺畅地纵贯全城南北,不为金中都旧城所阻,故将宫城的位置确定在原大宁宫南部湖泊的东岸。相传,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以大都南墙中间的城门丽正门外第三桥南的一棵树作为标志,将穿过此树的南北方向确定为整个大都城的中轴线,并将宫城首先安置在中轴线上。

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元大都城的考古复原图就可以发现大都城的宫城虽然位于中轴线上,却并非严格居于城市中心,而是位于中轴线偏南的部位。这一布局特点与传统的“尚中正行”“中庸”等礼制观念相背离。事实上,这是大都规划者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选择。

当年在宫城选址和中轴线走向确定之后,“宫城居中”的方案自然首先得到考虑,但结果是新都必然会与金中都旧址有部分重合。这意味着如果将宫城置于城市中央,就得迁走部分居民,拆除金中都的部分旧城。而这又是元大都设计者不希望做的。因此,他们只得放弃“宫城居中”的方案,将大都城整体北移,避开金中都旧城。这样的结果是宫城就落在了整个城市的中南部。当然,这一举措使得宫城南垣和皇城南垣之间过于局促,都城的中轴线在宫城南部不够突出,使大都与其前朝南宋的都城临安有了一些相似之处。

中轴线和宫城的位置确定后,新建的大都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标志,这就是中心台。刘秉忠将大都中轴线北段一直延伸到积水潭东北岸,在此处选定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点,并立了一个石刻的测量标志,题为“中心之台”。在台东十五步,约23米处,又建立了一座中心阁,其位置相当于今北京城内鼓楼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实测技术应用到城市设计中,确保了大都城市平面布局的周正

图5-10 推测元大都规划“宫城居中”方案

随着大都城地理中心的确定,接下来的工作是划定城市的四至:以中心台向西到积水潭西岸的距离为半径分别修建了东、西城墙,以中心台向南恰好包括皇城在内的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了南、北城墙的位置。

之后,刘秉忠严格按照《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规划宫城与其他功能性建筑:市场位于宫城之后的积水潭与漕运水道相连的码头上;太庙位于东城墙南门的齐化门的北侧;社稷台在外城西墙中门和义门内稍南,即今西直门内大街的南边。太庙和社稷台分别建置于外城东西两边靠近城墙的地方,这和北宋汴京分别把太庙和郊社建置于里城东西两面靠近城墙的地方也有相似之处。

显然,大都城的营造在中国都城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把中国古代关于营造国都的理想设计,在最近似的程度上,一次性规划完成,是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创造性地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这一都城营造理念并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