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唱法实例:流行歌曲的吐字技巧

流行唱法实例:流行歌曲的吐字技巧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就国内流行演唱作品语言来讲,主要是以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为主,以及少量韩语、日语。

流行唱法实例:流行歌曲的吐字技巧

《乐府传声》有云:“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故声亦有声之形。其形惟何?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

流行演唱在咬字吐字及行腔方式上是颠覆传统声乐观念的,它除了受部分流行音乐风格的反拍律动影响和带动外,它并不像美声唱法那样需要充分调动共鸣,吐字咬字清晰,声音饱满,也不似民族唱法那般强调字正腔圆,更不需要像戏剧戏曲唱腔那样一字“长”唱,但流行音乐创作却可以融合任何一种传统唱腔元素,融合了民族特色元素的中国流行音乐作品是能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也是让大众更容易接受传统唱腔精粹的一种新型有效方式。

美声元音为重,意在统一;流行唱法辅音为主,提倡“一人多腔”。对于流行演唱作品来说,或许咬字吐字是否严肃清晰,发音是否标准圆润,并不是影响大众审美的关键,有时反而“不标准”“不太清晰”也会受到听众的喜爱,会觉得有“味道”,听众在乎的可能是作品的总体感受或作品演唱的“花样”。而这些都是在音乐欣赏层面来提及。

若想在演唱中唱出各种“新鲜玩意儿”,那在流行演唱声音塑形训练方面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尊重每个人各有所异的基础上,训练咬字吐字行腔方式,但不求字正腔圆、拿腔拿调。第二,对于演唱本身而言,有时候咬字吐字不当会直接影响发声,造成过多的肌肉拉扯挤卡,或者是松懈无力、过分收字尾,进而没有字头等问题。小小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咬字肌不协调及过分紧张以至于全身肌肉都紧张而酿成演唱“车祸”现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与声乐心理学有关系。

华语歌曲以汉语普通话发声为主,辐射粤语、闽南语系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等,所以普通话是最普及的歌曲语言之一。汉语的行腔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拼音就分为元音、辅音(声母、韵母),认读音节16个,声母23个,韵母24个,普通话就有400多个音节。而英语音节只被分为元音、单节音和双节音,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在此我们化繁为简,为大家提炼以汉语普通话为代表的华语流行演唱需要记住的关键的四个字:开、齐、撮、合。(www.xing528.com)

《乐府传声》有云:“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而开、齐、撮、合又需要五音来配合协调才能相得益彰。而《乐府传声》又云:“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离不开老祖宗的智慧,我们须择优继承并沿用发扬。

不难看出对于演唱来讲,普通话咬字吐字与英语在演唱上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就国内流行演唱作品语言来讲,主要是以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为主,以及少量韩语日语。英语与韩语的行腔方式能使口腔自然形成圆润状,对于歌手来讲更容易调动共鸣腔。而汉语普通话行腔容易使声音发扁,五音参与较多,对歌手而言加大了调动共鸣强的难度。粤语的声调比较多,且发声位置偏低,容易显得口腔喉腔部分声音过多,形成听觉较重的感觉,需要歌手调整行腔状态去平衡。所以在电声演唱时代,流行演唱普通话歌曲声音训练方面,我们应该尽量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使口腔保持积极的状态。

流行音乐尊重各有所异的咬字吐字行腔方式,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听者能听得清的基础上,除了是最贴近生活语言状态的一种演唱方式外,它的行腔亦可能会根据作品中心思想及歌词动态带入感情色彩变幻,呈现各种演唱“表情”,如:气声、喉声、抖音、撕裂音、滑音、气滞音、笑音、哭腔、怒吼、控制型破音等。所谓七情五志载于唇舌而融于音乐,具有世俗文化的直接、真实、浮夸、主观、生动。

总的来说,常规的普通话演唱,需注意以下几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