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儒道禅之情:探讨《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性情欲游戏

论儒道禅之情:探讨《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性情欲游戏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者,情成为了义理之性和人欲的游戏,当情只是与欲相关,那么此情就成为了自然情感和功利情感;当情只是与义理之性相关,则此情就成为了道德情感。当情与气质之性相关,此情就具有了审美情感的可能,人与人的情感的不同是因为义理之性与欲相融合时的比例不同。同时这种游戏性也表明,情感自身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论儒道禅之情:探讨《论语》《庄子》《坛经》中的性情欲游戏

我们通过对性与欲的历史的考察发现,性和欲本身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都在经历一个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正如彭富春所说,“人的人性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形成自身的,因此人性从来不是人的自然性,而是世界性,并因此是历史性的”[35]。而欲望本身也在经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充饥到美食,从生殖到性欲再到爱情,人的自然食欲和性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生成之中,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这种认识也在不断的生成之中。同时,性和欲都是内在的,它们都需要一种显现——情。当然情作为一种人对于外物的主观态度,它自身也需要一种显现,这种显现就表现在情绪上,所以情绪就成为了性、情、欲的显现,通过情绪,可以显现人的情感,通过情感,可以显现人之性和人之欲。再者,情成为了义理之性和人欲的游戏,当情只是与欲相关,那么此情就成为了自然情感和功利情感;当情只是与义理之性相关,则此情就成为了道德情感。当然这都是极端情况,在生活世界中,往往是义理之性与欲相互融合成为气质之性,也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情理相融。当情与气质之性相关,此情就具有了审美情感的可能,人与人的情感的不同是因为义理之性与欲相融合时的比例不同。而之所以说是可能,是因为融合的方式具有多种可能性,这种融合既不是欲对于义理之性的迎合,也不是义理之性对于欲的绝对控制,而是两者的相互生成和共同游戏,义理使得欲成为人欲,欲使得义理成为人理,在义理与欲的相互指引、相互渗透的游戏中,审美情感得以产生。

同时这种游戏性也表明,情感自身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本质上讲,它是生成性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存在会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欲望和人性,即便是在同一生存境遇中,人们也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欲望和人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