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道禅之情:爱与被爱的平等交流

儒道禅之情:爱与被爱的平等交流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孔子而言,距离这种爱最近的当然是反过来子女对父母的爱,作为被爱者,子女也应该与爱者一道生成,成为一个给予者,一个爱者。

儒道禅之情:爱与被爱的平等交流

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从爱开始的,“在孔子关于礼和仁的思想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29],而且这种爱不是小我之爱,而是大我之爱;不是有限之爱,而是无限之爱;不是爱有限,而是爱无限。

那么,仁者为什么要爱人?李泽厚社会学的角度认为它来源于原始的人道主义[30]孟子则从心性论的角度认为它来自于人的四端之心。他们实际上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人之爱的起源,即孔子的爱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心性本身的原因,也就是说,仁者之爱既来自于外——原始的人道主义,也来自于内——内在的心性。这也从侧面表明,孔子之学不仅仅只是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心性之学。

当然,对于人之爱而言,它虽然有社会学、心性学方面的原因,但是它还仅仅只是针对人而言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爱本身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根本地去追寻仁爱的本质——从存在论的角度而言,爱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对于人而言,没有爱,人就不能生,对于物而言亦是如此。所以爱人就是让其生,这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

具体而言,这种存在之爱首先表现为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同于传统道德哲学中的奉献和牺牲,因为奉献和牺牲意味着只有付出,只是单方面的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付出和行为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它只具有消耗性,而不具有生产性。真正的给予是双向的,一方面,它有付出;另一方面,它也有收获,但这种收获并不意味着主体和对象之间有一种等价交换交易。毋宁说,我们付出的同时也就是收获,付出即收获,即收获来自于主体的付出行为本身,而不是来自于对象。这样,给予也就保证了其自身的纯粹性和坚固性,也唯有如此,它才能保持其无私性和无功利性。

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主体的付出就是收获呢?如果说付出和收获的东西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具体之物,那么这就不是爱,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利益交换。所以“给予”中的付出和收获不能是具体之物,而只能是异于此的他物,这就是生命。这意味着在爱中我们所给予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一种生命,我们在给予生命的同时,“给予”这种行为本身也在激发一种新的生命的产生,所以这是不断生成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因此,真正的爱意味着一种生,它是生命,也是生成,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地生成。(www.xing528.com)

所以陈来认为“生即是仁表示爱可以是创造性的力量,爱是给予,是展现,是显明,仁是让对象敞开给自己,而自己走向对方,以达到自己完满的价值。因此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包含着对象的关系,存在是相互关联,相互走向,互爱共生……仁是一种温暖人心的、能唤起生命之爱的力量,仁是生命力、创造力,是生命创造性,这是儒学的体验,也是发自儒学体验的哲学的世界图景。”[31]

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最基本、最本质、最能体现爱的本质的的爱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这种爱即是一种存在之爱,因为这种爱完全是一种无私之爱,不含有任何功利目的,它只是体现了父母两个人的创造性以及给予的能力,父母在无私的给予中进行着创造——不仅是在动物性的性欲中创造着属人的爱情,而且是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创造着无限的新的生命——在创造中完成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本性。而其他的爱都根源于这种爱。对于孔子而言,距离这种爱最近的当然是反过来子女对父母的爱,作为被爱者,子女也应该与爱者一道生成,成为一个给予者,一个爱者。

如果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属于人对于生者的存在之爱的话,那么孔子的“慎终追远”则属于人对于死者的爱,这种爱也属于存在之爱。这种爱首先表现为一种无功利性,“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唯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笃厚。”[32]。它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给予的能力,在给予中进行着创造,只是这种创造不是一个生命创造另一个生命,而是表现为一种旧的生命成为了新的生命。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仅表现为“未知生,焉知死”,而且还曲折的表现出“未知死,焉知生”的一面。“从原始时代起,对死亡、葬礼的活动和悲歌便是将动物性的死亡恐惧予以人化,它用一定的节奏、韵律、活动等形态,将这种本能情绪转化为、塑造为人的深沉的悲哀情感,实际丰富了生命,提高了生命……动物性本能情欲、冲动、力量转化为、塑造为人的强大的生命力量。”[33]正是死亡和葬礼昭示着人是能死者,人只要生活在天地中,人就能够去死,所以我们应该能够把死亡作为死亡去死亡,不畏惧死,也不贪恋生,因为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迫切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存在者,我们在世界中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者;作为短暂者或将死者,我们才会警觉我们的存在、珍惜我们的生命,才会直面自己的本性或本质。死亡作为一个终点,它向短暂者启示了存在的边界性,存在者存在的边界性会让存在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在短暂中,我们自觉返回自身的本性中。所以正是这种对逝者的爱让爱者去存在、去生成、去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