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中如何理解文本:案例分析《伤仲永》

合作学习中如何理解文本:案例分析《伤仲永》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伤仲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习单主要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借助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点出句读。

合作学习中如何理解文本:案例分析《伤仲永》

1.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伤仲永》《黔之驴》,可以用“句读窥文”的方法,帮助同学理清思路,整体阅读。

比如,《伤仲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习单主要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借助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点出句读。在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面对无标点符号的文本,马上就能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仲永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可以看出这是仲永的成长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仲永五岁的时候,才华初现,这阶段的文字都在描写仲永的才华;第二阶段是仲永十二三岁,才能有所衰退;第三阶段,是又过了七年,仲永已经和普通人差不多了。第二、第三阶段其实着墨不多,只是描写了一个结果,至于具体造成才华衰退的原因,同学们很自然就会回到第一阶段,在着墨多的地方去找,自然会找到是其父“不使学”,文章的思路就可以理清。

再比如《黔之驴》,这篇文章多用动词,同学们拿到文章之后,教师通过学习单请大家用不同颜色圈画出描写驴和虎的短语,通过生生合作,互相修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两者表现及对各自的看法的变化,分别归纳驴和老虎的形象从而得出文章的中心。(www.xing528.com)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教师学习单的前提下,同学们可以以生生合作的形式通过寻找时间词、人物描写等语句,研读文章情节,完成整篇文章的串联,进而读懂全文。

2.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教师学习单请同学在点句读的过程中,寻找文章中的小故事。面对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通过生生合作,研读了全文之后,第一时间他们能把第三小节的“且过目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这句承上启下的过渡找到,找到这句之后,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这句话之前都在讲一个“过目成诵”的问题,框定了范围之后,又看到了孔子苏轼的事实论据,读懂了孔子和苏轼的故事,那么文章的前段部分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