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应对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应对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抑郁症患者常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和社会问题。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应用,可提高抑郁症的缓解率并减少复发。以下两点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和作为心理疾病的焦虑症。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应对

(一)心情郁闷是不是患了心理疾病?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郁闷”“烦躁”“烦死了,真烦人”等语言,成为与“爽”“酷”等流行语齐名的口头禅。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郁闷情绪,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抑郁情绪。

郁闷情绪与抑郁症不同,正常人的郁闷、烦躁等情绪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心理疾病则是病理性的低落、躁动,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病理性表现。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恢复心理平稳。而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

(二)抑郁症可怕吗?

1.抑郁症症状与发病原因

目前诊断抑郁症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如何尽早识别抑郁症至关重要,其具体表现有:

情绪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抑郁、沮丧,易哭泣,愉快感缺乏,典型有晨重暮轻的节律(早晨情绪更低落,傍晚有所减轻);少数患者表现为面带微笑、内心痛苦,即“微笑型抑郁”,此类患者自杀风险非常高。

兴趣减退:做事提不起兴趣,没干劲,缺乏动力。

精力下降:整天无精打采,即使没做什么事,仍觉体力不支。

思维障碍:思考问题和联想困难,反应迟钝,觉得“脑子像生锈的器械一样”,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

自我评价低:自卑、自责,认为自己无用、无价值,甚至是个累赘。

消极轻生:感到悲观绝望、生不如死,伴自伤、自杀行为。

行动迟缓或激越:动作缓慢,回避社交,经常卧床、闭门不出;严重时不吃不喝、不语不动,发展“木僵状态”;或表现为烦躁、坐卧难安。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眠浅易醒;食之无味、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也有表现食欲增强、暴饮暴食、体重增加;性欲下降。

有两种类型的抑郁症患者尤其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一是季节性抑郁,即季节性情感障碍,抑郁症状反复发生于某个季节,常以秋冬季节反复出现抑郁发作,伴有食欲增强、体重增加、贪睡等不典型抑郁特征,而在春夏之交症状完全缓解,其中部分患者会在夏季转为躁狂发作,成为季节性双相情感障碍。

二是微笑型抑郁症,这类患者压抑内心的痛苦,谈话时面带微笑,即“人前欢笑,人后流泪”,这种患者常以“微笑”为伪装,让周围人掉以轻心,而其内心已跌到万丈深渊,其自杀危险性极高。

出现这些症状,须请医生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治。

目前医学界关于抑郁症发病原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病因,包括遗传基因易感性因素(多基因遗传疾病)、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体内生化系统(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生活压力事件、性格缺陷、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等。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2.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而家属的护理和监护才最为重要。如果没法保证监护好患者,而患者本身自杀愿望非常强烈,那么最好到精神卫生中心去住院。

现在市面上的抗抑郁剂通常的起效时间为一周到两周左右,且所有的抗抑郁剂在说明书中均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抗抑郁药物增加儿童、青少年和青年(﹤24岁)患者自杀想法和实施自杀行为的风险,临床观察亦提示,在应用部分抗抑郁剂的早期有加重症状的倾向。因此,在抑郁症的急性期,最为重要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对患者的监护和护理。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抑郁症患者常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和社会问题。对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无疑是大有益处和十分必要的。当药物治疗为心理治疗铺平了道路,病人感到轻松一些,可以开始接受心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应用,可提高抑郁症的缓解率并减少复发。对轻性抑郁(神经症性抑郁)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人可以首选心理治疗。

总之,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因此并没有那么可怕。

(三)焦虑与焦虑症如何区分?

原来一向活泼开朗,特别注重生活质量的小雪,近半年发觉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越来越不正常。主要是随时随地手机不离手,无论睡前还是早晨醒来,只要听见有手机信息铃声,便忍不住开机刷屏,平时喜欢的很多事情都没兴趣去做,甚至连工作也无法专心,为此还受到部门主管批评警告。小雪也知道自己整天不停刷手机不好,简直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机依赖症”,但就是克制不住,只要不看手机就心烦意乱,总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感。她自己也觉得花了太多时间在手机上,每天都在不停地自责后悔中挣扎。其实,小雪的烦恼就是现在自媒体社交平台兴起后,越来越多人的焦虑新表现。

越来越多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在为我们生活创造极大便利的同时,对大众的生活方式也产生极大影响,若运用不当却可能成为非常不良的影响因素。像小雪一样出现典型的焦虑不安,妨碍到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自媒体社交平台“受害者”,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焦虑情绪一不小心就来袭了。

焦虑情绪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后,焦虑就可能解除。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以下两点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和作为心理疾病的焦虑症。

第一,焦虑症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第二,焦虑症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病状多隐渐起病,呈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往往患病后多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www.xing528.com)

(四)惊恐症要怎么应对?

以下是一位惊恐症患者的记录。

就在刚才!!!我惊恐发作快速平静下来了……

早上起来就觉得自己今天情绪不太对劲!就莫名的不开心!结果中午就开始手心冒汗,慢慢喘不上气,然后看着自己血压一点点飙高(我有血压计)……我心想完了,这次出来没带安定!

我马上联系了男朋友以及另一个有焦虑症的朋友。男朋友立刻各种安慰,和我构想以后的蓝图,说各种让我开心的事……

然后另一个朋友开着语音,带节奏让我呼吸放松。这个时候我已经全身发麻动不了,说不出话了,几乎昏厥。

我朋友让我说不出话就不用说,听他说就好。然后讲的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话题上去,加上之前男朋友的安慰,大概整个发作从开始到结束用了30分钟。

所以,我总结出觉得有效缓解惊恐的办法:千万不要放注意力在惊恐上,比如天呐我心跳好快怎么办,我喘不上气怎么办,我全身发麻怎么办……你需要告诉自己这是惊恐发作并且找靠谱的朋友帮助,让他们给你讲话!转移你的注意力。

惊恐症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紧张、害怕、恐慌、心慌、气短、出汗、全身发抖、头昏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时头脑清楚,缓解后一切如常。由于惊恐症发作时的表现和冠心病发作相似,患者往往会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紧急到急诊诊治,但往往检查后结果正常。惊恐症往往会多次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不及时合理诊治,常常导致惊恐频繁发作,并呈现慢性化趋势。药物治疗是惊恐症的重要治疗手段,惊恐症需要长期接受心理辅导,经过系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五)社交恐惧症恐惧的是什么?

一位同学给心理中心写信求助:

我今年23岁,农村人,14岁以前在老家生活得好好的,性格也不内向,朋友很多,可是14岁那年就转学去了另一个城镇读书,这里不是农村但也不算城市,来到这里后,我觉得不太适应,与人相处也不是很融洽,可能我是农村人,有点土气。我不喜欢这个地方,可是都转学来了也没办法,就这么熬下去,特别是到了初中,由于这里的年轻人喜欢拉帮结派,斗殴打架,有时还拿刀相砍。那时还小,我就对这里有种恐惧,初中时还受同桌欺负,从那开始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内向,多疑自卑,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心感觉失去了自我。现在23岁了,朋友很少,有社交恐惧症。我想和别人交流,可是别人似乎不太喜欢我,以前我在老家时不是这样的,那时自信得很,朋友多的是,大家都很喜欢和我做朋友,也很有安全感,别人要邀我打架我都兴冲冲地去了。可是现在,哎……我感觉自己回到家里可以找回一点安全感和自信心。我好想找回从前的我,像从前那样自信。请问医生我要怎么办?我想做点什么,不能这样下去。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紧张的焦虑障碍。患者对与人交往或在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由于对社交的恐惧导致患者的大量的回避行为,患者生活严重受限。社交恐惧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社交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六)我真的没有生病吗?——认识疑病症

小王同学因为总担心自己有病,每天老想这个事而非常苦恼来心理中心咨询。他说自己因为老喜欢在外面吃饭,尤其是串串等大排档,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因此胃部被细菌侵入而最后不治身亡的新闻,从那以后就总是很担心自己是不是也会得这样的病,因为网上说医生诊断后给出的结论就是因为吃那些垃圾食品太多而导致得病的。于是在百度上查了很多资料,越看越害怕,在网上问了很多医生,他们都说我没事,可自己还是不放心,于是就去医院做检查,但是医生就问我这疼不疼,那疼不疼,我说不疼,他就说没有病,可我还是不放心,我想用各种仪器检查一下,但是医生说根本没必要,因为没有任何症状,肯定是好着呢,可是我还是担心会不会有病突然冒出来,就要了人命,可能也不至于要命的,但是会不会影响以后呢,总之就是很担心,就想去做个全套检查,去最好的医院做。之前去过一家私立医院,他们说我需要预防一下,给我开了一两千的药,后来我觉得自己被骗了,感觉很不好,但是还是很担心自己会有哪方面的问题。

疑病症的主要症状就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身体疾病。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过分关注,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经常诉说不适,四处求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均正常、医生反复说明及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这时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七)身边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与之交往?

吴某今年20岁,3年前出现精神异常的症状。他的父亲说,以前的吴某虽说有些内向,可是精神没有什么不好,是一个正常人。3年前的一天,吴某突然变得畏畏缩缩,怕见到人,觉得周围的人都不怀好意,都在心里想着怎么算计自己。他很怕周围的人会打自己骂自己。事实上,这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一个人的时候,他老是觉得耳边有人说话,觉得有鬼在身边呼唤着他。吴某自述有压迫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时常有烦躁的情绪,还会出现骂人、打人的现象。经过检查,吴某疑似患上精神分裂症,有轻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此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夸大、被害等多种妄想,多数病人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之中,不与周围人接触。青春型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喜怒无常、行为紊乱、幼稚、奇特。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正好相反,行为冲动、不可理解、砸东西、伤人毁物等。单纯型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身边的人,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精神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

(八)大学生如何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1.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求同存异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真诚、尊重、平等、拥有而不占有、宽容大度等等。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误解和矛盾时有发生,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在日常交往中避免以个人为中心,过于计较得失。同时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理顺人际关系、懂得倾听、正确发泄情绪、尽量避免争吵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要正确看待差异存在,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同学交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人际关系。

2.进行合理的宣泄,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面对焦虑、愤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就可能表现出种种消极行为,给个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可以采用自我疏导、情绪宣泄、运动宣泄、心理咨询等方式合理抒发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在其他人、组织的支持,引导下,改变心态,调节行为,摆脱痛苦。

3.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应对就业压力

如今很多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过大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之外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对于就业准备不足,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做好求职前的准备,用自己的学习成绩、个人素质的提高来作为求职的最大资本,从容应对就业压力。

4.不断完善人格,培育幸福能力

要对自己满意,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认同感;要独立,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目前不够理想的生活;以理智的态度办事,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努力都将不断完善人格,促进终身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