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情感:教材内容分析

音乐与情感:教材内容分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分类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母类的详细研究,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相结合又详细划分出以下五项子类。

音乐与情感:教材内容分析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分类依据

笔者在本书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类主要依据于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但是纵观整个学科体系的研究,关于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类研究相当贫瘠,以至于目前都没有形成能被广大学者普遍认可的统一划分,所以笔者试将音乐学科的特点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结合,对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类。

首先,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就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审美性指出,音乐课程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人文性提到,音乐教育应该让学生在继承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通过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的目的。其实践性要求,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提出了音乐课程有着教育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及增加对丰富多样的世界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音乐承载着人类最宝贵的智慧,是人类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融入了不同作者的文化主张及其不同的思想道德,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徜徉,就是在浏览一部人类心灵的历史。音乐囊括了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其创造力为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本书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项分类依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分类(www.xing528.com)

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母类的详细研究,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课程目标相结合又详细划分出以下五项子类。

第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近距离与音乐接触,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音乐活动而喜爱音乐,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力,奠定好终身喜爱音乐的基础。

第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音乐作品中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形成对自然、人类及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和谐友爱之情,从而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态度,用乐观的心态追求与向往美好的未来。

第三,提升音乐审美力,完善人格,陶冶情操。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人文内涵的理解和情绪的感受,来提高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第四,培养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音乐作品通过对祖国秀美山川的赞美、丰富文化内涵的歌颂化及对人民勤劳善良的描绘等,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相互理解、宽容、分享、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并尊重艺术。通过对本国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民族的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及民族间不同的音乐传统,从而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喜爱之情;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音乐的学习,充分感受音乐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