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通道音乐教学与情感审美

多通道音乐教学与情感审美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一个教学的活动,也是一个审美的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审美注意使得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审美特征能够呈现在师生面前,为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顺利进行排除各种干扰。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强烈的情感伴随始终。

多通道音乐教学与情感审美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一个教学的活动,也是一个审美的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因此,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师生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只要有音乐的欣赏和音乐活动,师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就会经历一个过程。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充分发挥“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及“动觉通道”等单通道、双通道或多通道带来的效应,从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以整个的审美结构来把握对象。音乐教学中,师生既是审美创造者,也是审美的欣赏者。因此,他们能够以整体的形象表现出音乐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美感,把握了整体形象。例如,在欣赏民歌《无锡景》前,通过《无锡景》的歌名在头脑中勾画出对无锡的素描。在学习歌曲中,通过歌词就能够把歌曲提供的信息集合并“构造”出无锡的风景,进而通过歌曲旋律充分感受民歌。音乐教学中,师生全面地把握住无锡的风土人情以及无锡秀丽的风光,歌词的详述和美妙的旋律,使得师生仿佛置身于无锡美景之中。

虽然音乐及音乐活动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音乐及音乐活动的这个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师生是情景交融的。师生作为音乐审美教学的主体与音乐及音乐活动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正如“移情说”的代表人物里普斯的描述:“……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赏,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我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就在其中,随着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活动的深入,师生、音乐以及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产生了共鸣,音乐教学形成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里普斯还认为:“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在它里面,我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个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师生与审美客体—音乐及音乐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审美感知时,音乐或音乐活动对师生的知觉结构产生刺激,同时人的知觉结构对音乐及音乐活动做出有规律和简单的组合,并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心理的对应物。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形式是一种复杂的结构,而师生则是以整个审美结构来把握音乐对象,不仅有知觉上的直观,还有深入的感知、丰富的想象以及音乐的体验等,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教学心理过程。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心理过程有三个基本阶段,即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准备阶段、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美感形成阶段以及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成果实现阶段。

(一)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准备阶段

要进入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状态,师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就要形成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是师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即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情感状态。虽然说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审美属性并不取决于师生的审美态度,甚至可以说音乐“审美先在”,但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如果师生没有形成审美态度,再动听的音乐也不能打动人心,不能同师生形成审美关系。“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那是因为他没有形成审美态度。“买椟还珠”虽然是一个讽刺故事,但从审美角度来说,却是形成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例证。

音乐及音乐活动与人存在着多种联系,除审美关系外,还有其他的各种关系;除艺术价值外,还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等。例如,对一个没有听过外国音乐的人来说,爵士乐在他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噪音,而对专业音乐工作者来说,爵士乐是音乐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对于音乐家来说,首先是持有一种认知态度,他们能够立刻判断出该音乐是古典的还是浪漫的,是交响乐还是乡村音乐,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等。对于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来说,审美态度是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对于师生来说,音乐及音乐活动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音乐及音乐活动形成了一种超越了利害关系的审美态度。音乐及音乐活动本身对师生具有吸引力,而师生在主观上也有审美的渴求和欲望。音乐教学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消除所有的利害关系,使音乐教学进入多审美通道的审美过程之中。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当师生的审美欲望被激发,师生就会形成某种心境,即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审美状态,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注意,就是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凝神观照,音乐及音乐活动就成为情绪化的对象,进而对音乐教学形成了一种感情色彩。这种心境对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也起到了一个感情催化的作用,使音乐教学置于多审美通道的情感氛围之中。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审美注意使得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审美特征能够呈现在师生面前,为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顺利进行排除各种干扰。

(二)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美感形成阶段

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审美准备阶段与美感实现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审美准备阶段就已经存在着审美感知,只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如果说审美准备阶段是侧重于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感觉的话,这种审美准备有特定的情绪伴随,而音乐教学中美感的实现阶段则侧重于人的知觉。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强烈的情感伴随始终。(www.xing528.com)

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及音乐活动对人的刺激,而是人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使得师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并在大脑中建构起一定的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对音乐的直觉,是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捕捉音乐及音乐活动所传递的审美信息,并在直觉中对音乐及音乐活动做出建构。虽然是“抽象”的音乐,虽然是没有色彩等描绘的音乐活动,通过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也能够在师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图景。

作为一种知觉活动,音乐教学中的美感是在特定的心境下实现,音乐及音乐活动作为情感的刺激物与师生相互作用。音乐及音乐活动在刺激师生情感的同时,音乐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也有了依存形象,音乐及音乐活动的形象在师生的脑海里变得鲜明生动。“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感知时,师生还会根据感觉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模仿对象的形象,使之与音乐及音乐活动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共感。至于动觉通道的音乐教学,则已经把抽象的音乐化作舞蹈或律动,使音乐教学置身于全身心的审美知觉之中,一种审美愉快随之而出,音乐的美感得以实现。情之所至,想象无穷。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的思想感情、以往的音乐学习经验以及审美经验都参与音乐及音乐活动之中,从而在师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审美情境。这种审美情境由于是师生—人这样一种生命的心理现象,使得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极富魅力和情趣,使得音乐教学引导师生沉浸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环境之中,在这其中感受真切的音乐及音乐活动带来的审美体验。

以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体验使得音乐及音乐活动成为师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内在生活,师生也成为音乐及音乐活动这种对象世界的一部分。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与音乐及音乐活动形成了物我交融和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师生获得了一种内在自由,而在音乐及音乐活动中的感受,使得自我和生命的内在意义得到肯定,这是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产生了油然而生的审美快感。

(三)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成果实现阶段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美感的实现表现为对音乐活动的由衷喜爱和积极地参与,同时又是师生对音乐学习的自我肯定和音乐美的欣赏的积极体现。在多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自己的音乐审美理想和音乐审美趣味也得以实现。音乐教学活动的成果实现阶段体现出的是趣味,而趣味是人生的精神基础。根据近代学者梁启超的理解,趣味、美、美感三个范畴可以互相解释、互相替代,梁启超所谈趣味,实际上就是在谈美感。他说:“凡趣味总是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问这水怎样的冷,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听着也未必能真切地体会,除非亲自喝一口。”这进一步说明,梁启超所说的“趣味”,实质上就是美感;趣味是一种超功利目的的情趣、乐趣,也就是美感愉快。梁启超把趣味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对趣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梁启超的趣味观对我们有着启示,他不仅强调生活的趣味,他还把趣味当作一种美,把美看成是生活的第一要素。“我确定‘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的趣味观是独特的,它是美学的思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梁启超后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美、创造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他的趣味美学。因此,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及音乐活动是否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事。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必须调动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手段,努力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成果实现阶段,即使是一节音乐课结束,师生的视野已经离开了音乐及音乐活动,心情逐渐平静,但人的审美心理活动不一定结束,往往是在课间还久久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虽然这种典故稍有夸张,但音乐及音乐活动给人带来的持久的回味是十分肯定的。

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成果阶段,师生的感情得到了陶冶和塑造,一首音乐总是以它特有的魅力打动听众,一次音乐活动总是会让孩子们留下很久的印象。音乐及音乐活动所激发出来的感情在与师生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宣泄,深刻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此同时,师生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美的心理倾向和向往得到确立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