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中如何审美再造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中如何审美再造民间音乐文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教育以有组织、有目的和效益高的特点使学校成为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怎样提升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在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中予以实施,美国DBME音乐教育模式给了我们的启示。这两个教学片段从两个侧面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学生从中获得了苗族音乐的体验。

教学中如何审美再造民间音乐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是因为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学校教育以有组织、有目的和效益高的特点使学校成为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学校音乐文化教育代表着先进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他传承途径的实施者,其音乐素养也来自学校。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承既往、传未来的双重责任,即所谓承前启后。承既往必须对现实的和既往的音乐文化有深入了解,并且掌握其相应知识技能;传未来则是在继承历史的、现实的音乐文化基础上创新音乐文化。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承担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14]。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是超时空的,是最为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同样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普通手段,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就是这个道理。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人的情感也不断变化。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学校美育的基本特征。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中对学校美育提出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要求,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历史积淀性、现实存在感和永远的未完成状态都为我们落实国家要求奠定了雄厚基础。

音乐具有历史继承性,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如此。一方面,不同时代的演奏家对同一作品可能会做出极不相同的解释;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听众对它们的感受、审美和评价有很大的差异。怎样提升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在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中予以实施,美国DBME音乐教育模式给了我们的启示。

美国DBME音乐教育模式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教授音乐。该模式认为音乐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三者在教学中同等重要。美学涉及音乐的本质和哲学性,它让学生学会认识音乐作品的价值以及它们与更加广泛思想和主题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他们的观察和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进行思考,促使他们思考、创作、讨论自己的音乐。历史指的是音乐曲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向人们提供对其深刻的认识,拓展对音乐的理解,研究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怎样变化。评论是一个要求学生对音乐进行解释并做出正确评定的过程,学生要通过研究在创作或者再创作音乐过程中作曲家、表演者、指挥以及学生自身所做的选择,学会比较并解释作品。[15]优秀艺术作品的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学生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知觉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比如,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既要以音乐为载体,但又不能仅限于音乐本身,必须综合少数民族的习俗、音乐舞蹈特点,本着尊重和学习的态度才能有正确的审美体验。苗族的年节叫苗年,苗语叫作“冷酿寥”,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川南叙永、古蔺的苗族同胞,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年节活动“踩花山”(踩山节)。每到这个欢快的时刻,各村寨的苗族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五彩缤纷的花山场。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用芦笙对调,有的跳芦笙舞,花山场上一片欢腾。苗家对歌是年轻人交往、相互了解和恋爱的一项有趣活动。

吹芦笙的场景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天然地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何把好奇心转变为了解的兴趣,进而产生体验美、创造美的欲望,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极大考验。

案例:《苗家儿女情》教学片段

教师吹芦笙开场,介绍芦笙后,引入踩山节视频,解说关于苗族习俗与文化。学生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并简单了解歌曲旋律

老师为学生示范方言朗诵,要求学生朗诵出苗族方言的特点。

教师强调歌唱状态,用钢琴带着学生用“lu”轻声哼唱旋律,指出倚音和降三级音并解说倚音和降三级音的作用,弹钢琴让学生区分降三级与不降三级的区别。教师指导学生将歌词带入旋律中轻声哼唱。

教师要求学生声音统一,有感情地轻声哼唱。

教师教学生跳苗族舞。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音乐跳苗族舞。

(执教者:叙永龙凤中学赵晟)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敬酒歌是每个苗族人必须会的。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家中的每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喝酒都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进入苗寨之前,等待客人的是好几道考验诚意和酒量的“关卡”,所谓“歌不断酒不断”,像苗族这种把唱歌当饭吃的民族,随便唱出三四个声部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如何在课堂上演绎苗寨敬酒,把苗家善良好客、淳朴执着的品质展示出来,也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难题。

案例:苗族《敬酒歌》教学片段

1.导入

师:每当远方客人来到苗家,大家端着香甜的米酒敬献给客人,表达对客人的喜爱之情。箭竹敬酒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风俗:在长桌宴上,游客会围着一个大长桌吃饭,一群苗家女孩会端着香甜的米酒在你的身边唱起欢快的敬酒歌,端着碗喂你吃,只要你的手不做停止的手势,那么苗家女孩就会一直不停地喂你喝。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远方客人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来自古蔺箭竹苗族乡中心校课题组改编填词的歌曲《敬酒歌》。

2.初听音乐,完整聆听

师:这首歌是由芦笙伴奏的歌曲,现在我们聆听这首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这首歌曲的情绪以及拍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形成初步的音乐印象

3.复听音乐,教师弹唱

师:请同学们再听老师钢琴弹唱一遍,这首歌出现了什么音乐符号?(www.xing528.com)

(执教者:古蔺二小胡航)

苗族音乐与苗族生活地域有很大关系。苗族由于大多生活在山区,所以以激扬高昂的飞歌著称,但是情歌也相当缠绵,如同情人在娓娓道出内心无限的寂寞和思念。他们的标志性乐器是芦笙。大芦笙高达丈余,声音洪亮深沉。中芦笙音色圆和流畅,小芦笙音色明亮纤细。这两个教学片段从两个侧面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学生从中获得了苗族音乐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运用听、试唱、表演唱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调式音乐的情感特征。《苗家儿女情》曲子是徵调式,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给人一种跳跃感,很好地切合了踩山节的活跃气氛和翩翩起舞的热闹场景;《敬酒歌》曲子是羽调式,旋律清纯、悠长、柔润、亲切,给人一种如不喝下这杯敬酒,则会使主人感到哀怨的感觉,苗族人热情好客的秉性被寄托于哀婉而不失亲切的敬酒歌之中。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我们把教师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编称为二度创作,把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演绎乐曲的情感、共同创造的审美体验称为三度创作。

教师通过采风和自己的二度创作得到的乐谱只是记载音乐作品的符号。他们把曲谱作为民间音乐和自己内心活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仅仅是把声音表象的某些方面确定下来,而大量的信息都在转变为符号的过程中被过滤掉了,因此乐谱不可能把一部作品的全部内涵容纳进去。民间音乐的乐思、创编者自身的乐思,都需要通过创造性地发掘,使蕴含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得以显现。显现这一灵魂,就是通过演唱(奏)使其表现在具体的音响中。

教和学都具有能动性,教学能够使教师原有的创编缺陷得到纠正,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教师角度讲,教师二度创作的作品和教学都要忠实于民间音乐文化的情感、思路,不能歪曲民间音乐的内容,要尊重民间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民族和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并通过教学将这种审美体验传达给学生。从学生角度看,通过长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感受、鉴赏,审美的标准逐渐得到调整,能够听辨、感知不同的音乐功能特点,增强对民间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不仅会唱地方民歌,而且还能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甚至有创作欲望。某个课题组便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讲的是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学生的创作意识被激发,“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进行歌曲创编、童谣创编……有的同学写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歌词’,央求音乐教师为他作曲”[16]。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教学能够收到这种效果使我们激动不已。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页。

[2]周凯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与期待中国音乐》,《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

[3]林谷芳:《人类学与音乐学》,《中国音乐》,1994年第2期。

[4]摘选自龙马潭区石洞镇中心学校陈燕《本土音乐走进中学课堂的意义》。

[5]范秀娟:《民歌社会的现代情节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节》,《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6]《礼记·乐记》,岳麓书社1989版,第424页。

[7]田青:《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福建艺术》,2006年第1期。

[8]杰夫·泰顿:《音乐及其可持续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9]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10]陆时雍:《诗镜总论》,中国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 detail.asp?id=25604。

[11]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12]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期。

[13]项江涛:《话语建设拓宽中国音乐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5日。

[1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5]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77页。

[16]龙马潭区胡市中心校《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