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审美教育优化措施

民间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审美教育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民间音乐文化,有审美的需要,更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从民间音乐文化出发,可以考察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今的意义,除了具有激发人的审美感知和情感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民间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审美教育优化措施

审美既然成为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那么,美在何处,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就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如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艺术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21]。这种差异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民间音乐文化上,可以说,民间音乐文化是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艺术载体。《晏子春秋·问上》指出“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特色迥然不同。所以晋人阮籍在《乐论》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不同区域的人“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故八方殊风,九州异俗”。学习民间音乐文化,有审美的需要,更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通过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加深文化理解。

“民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学的特定名称,是近现代音乐理论界为区别于某些非民间类别而提出的概念,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始创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22]。民间音乐植根于乡土,是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起来的精神文化,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从民间音乐文化出发,可以考察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重视区域民间音乐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远在西周时期,政府就设有专门的采风官,摇着木铎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听取民声民意,并将民声民意整理出来,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诗经》里的“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土风歌谣。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民间音乐中感受到不同区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文化。(www.xing528.com)

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今的意义,除了具有激发人的审美感知和情感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作为个体,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都不可避免地离开故土。民间音乐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满足他们生活与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特定的“物化”成果,体现着一种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乡愁”。让这种“乡愁”被记住成为摆在当代中国音乐人、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宋瑾教授曾有段很精彩的话:“有时听农民筑土墙或在山上打石头时喊着一些发力和控制节奏的声音,其中夹杂着一些调笑解闷的即兴语言,听没牙老太婆念‘采茶诗’,听大街上‘闹白喜’的人家集体哭丧,一直以为那是拖腔的言语,当地人也没有把它们当作音乐。到了大学后回忆起来才知道,原来那就是民歌。有明显音调,很容易记谱。”[23]局内人(乡民)没认识到那是“音乐”,局外人(音乐工作者)才觉得那是“音乐”。因此,如何理解传统文化,打通局内与局外的联系,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而一个人的文化塑造,肇基于幼小。所以,传统文化的血脉如何传承,文化自信的信心如何树立,都有赖于中小学时代的教育。做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既能使人记住“乡愁”,又能在传承过程中阐发文化精髓,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