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化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内容为:调查当地彝族同胞特有的民间音乐元素及表现形式,调查邻近地区彝族同胞独特的民间音乐元素及表现形式;调查这些民间音乐的基本活动规则、活动形式。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化

美育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参与美的创造。因此,美感教育的关键是进行各种审美实践。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过程是和智育过程(音乐知识的掌握过程)同时进行的,因此,要实现美育,必须美化智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民间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发现美,并参与创造美。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参加的一种组织。有些学生初入社团时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不高,但一旦进入特殊氛围后,很容易被环境感染,慢慢有了兴趣。有些学生本来就对某些方面有兴趣,经过和大家的接触和交流,兴趣更浓。有了兴趣发展才成为可能,有了兴趣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提供环境,使他们的艺术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案例:百灵鸟音乐兴趣社团活动实施方案[11]

为了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加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特在校园内成立百灵鸟音乐社团。

一、兴趣社团成员

35人左右,从三到六年级中选取。

二、活动时间安排

每周三下午4:00—5:30。

三、活动地点

德艺楼三楼音乐教室。

四、活动项目

1.合唱;

2.声乐

六、指导教师

陈蔚、袁才英。

七、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地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得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八、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兴趣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

3.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好的舞蹈

4 培养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5.以培养音乐能力为主要内容。

这个案例比较清楚地将学生音乐社团的成员组成、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地点、活动项目、指导教师、教学要求等明确记载,如果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艺术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提高。

案例: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音乐社团简介[12]

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音乐社团通过传承创新的民间彝族音乐的实践,践行陶行知的“身边处处是社会”的理论,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相亲近、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氛围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去习得、去创造、去传承。

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音乐社团通过对优秀的彝族音乐的传承创新,将其传承创新的彝族音乐课余社团活动、艺术课堂作为文化积淀下来,成为彝族地域文化性标志,把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打造成彝族文化民间音乐社团特色学校。学校还围绕“立德树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通过音乐社团活动解决教育上的一些难题。首先是解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有着不同于普通儿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它,需要同伴的合作。合作的最好方式是娱乐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来配合。其次,教育的兴趣问题。民间艺术是取之不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把其中歌唱对大自然的热爱、家乡美丽、彝族的历史文化的内容通过创作组、创作审批组创编吸收过来,形成学生喜欢的活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

因此,音乐社团活动的重点突出彝族民间音乐的发掘、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其研究内容从两个方面着手:民间音乐与彝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发掘研究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与彝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要传承彝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就必须对本区域(西南片-古彝地区)彝族的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为:调查当地彝族同胞特有的民间音乐元素及表现形式,调查邻近地区彝族同胞独特的民间音乐元素及表现形式;调查这些民间音乐的基本活动规则、活动形式。调查的方式为:学生调查,调查他们知道多少,喜欢哪些民间音乐,特别是喜欢彝族特有的哪些音乐;教师调查,召开教师座谈会调查,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曾经运用过那些彝族音乐,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能够运用哪些彝族音乐,教师能够将民间彝族音乐怎样传承创新;调查民间艺人,通过走访彝族民间艺人,聘请本地彝族中威望较高的彝族音乐人参加座谈会,了解彝族民间音乐的活动规则,艺术价值,哪些有生命力的民间彝族音乐现在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怎样挽救。组织音乐骨干和专职教师,聘请民间艺人,组成编写组编写传承本地的民间彝族音乐校本教材。

《绣香袋》主要是在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地区流传,于2018年收集整理,原曲有十二段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是彝族少女唱给意中人的情歌。在记谱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节选了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歌词,并适当减少了上波音,降低了演唱的难度。后在学校音乐合唱社团的训练中,由学校音乐专职谭艺璇老师进行了二度创作、将《绣香袋》改编成了一首二声部演唱的曲目,并加入了引子部分、轮唱、领唱、合唱等部分,增加了歌曲的完整性及趣味性,并对歌词进行改编延伸,更加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演唱。

从教师的叙述中,我们可看到,叙永县水潦中心学校音乐社团是一个合唱社团,练习曲目是学校音乐教师采风之后改编的二声部彝族民间歌曲《绣香袋》。音乐社团的成立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和学习兴趣问题,立足于社团活动中的合作。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经历了以下环节:① 音乐组的教师们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彝族民族民间音乐的喜欢程度;②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彝族音乐的运用创编情况,听取民间艺人对彝族音乐的介绍,了解彝族民间音乐的活动规则和艺术价值;③ 组织音乐骨干和专职教师,聘请民间艺人,组成编写本地的民间彝族音乐校本教材等步骤。

另一个教师提供了学生社团教学案例。

案例:“马潭火龙”进校园——马潭火龙音乐欣赏课例[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马潭火龙”的音乐类型。

2.认识乐器锣、鼓、钗等,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

3.体验锣鼓乐的配合,并能演奏1~2乐句。

(二)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民俗文化乐器,并能模仿演奏姿势。(www.xing528.com)

(三)教学难点:

学生配合演奏,注意每个乐器之间的合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器。

(五)教学对象:

六年级学生。

(六)授课教师:

音乐教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大家听一听,你在平时生活中听到过这样的音乐吗?什么时候听过的?

(2)生听音乐后回答(川剧、耍龙灯、丧事等)。

(3)师: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音乐是我们四川的锣鼓乐,在我们泸州地区又叫作“围鼓”,是川剧的主要伴奏音乐,也是民俗文化中常用的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潭火龙”也是用锣鼓乐作伴奏。

2.学习新课

(1)初听“马潭火龙”音乐,设问: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场景?(指生回答)

(2)欣赏火龙表演视频,说一说有音乐伴奏和无音乐伴奏的区别,音乐在舞龙表演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介绍锣鼓(围鼓):围鼓是四川省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又称打镏子、打排鼓,形式是多人围坐在一起演奏,乐器有锣、鼓、钹、镲、唢呐等,但在火龙表演中,只有打击乐器,没有吹奏乐器。

(4)师出示图片,生认识乐器,听后说说这些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

(5)观看锣鼓演奏视频,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

(6)师出示锣鼓乐谱,引导学生说说和我们常见的记谱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生:没有节奏和音符,记谱意思不懂。)

师讲解:锣鼓经又被人们称为“锣经”,属于一种打击乐记谱方法,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经常用到,将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按一定的节奏进行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起到烘托与渲染氛围的作用。锣鼓经以口头背诵为主要表演方式,根据表演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节奏进行演奏,形成一整套欢快明朗的锣鼓点。在运用过程中,为了使节奏与各种音响融为一体,背诵锣鼓点与节奏,被称为锣鼓经。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人必须熟悉掌握的手段。

(7)教师出示锣鼓识谱,引导学生分别从名称、念音、符号来了解锣鼓经。

(8)教师给出一句锣鼓谱,学生分组练习念法后展示。

3.拓展巩固

(1)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乐器,感受同一个乐器用不同演奏法发出的不同音响。

(2)引导学生用乐器练习之前那句锣鼓谱,注意配合。

(3)生演奏,师评价。

4.小结课堂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聆听“马潭火龙”的音乐,了解锣鼓乐的基本乐器、演奏方式和记谱法等。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现在正在慢慢流失,我希望大家能够热爱我们家乡本土的音乐文化,能够有兴趣参与学习,把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活动课是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本案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潭火龙”如何在学生社团中进行教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音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民间艺术一般都有且歌且舞、歌舞一体的特征,“马潭火龙”便是集舞、乐为一体,表演时舞者举龙踏着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马潭火龙”表演最基本的乐器是锣、鼓、钹,火龙的表演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在锣鼓欢快明朗的节奏伴奏下,表演者与观者受到感染,热烈的气氛达到高潮。案例设计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民俗文化乐器,并能模仿演奏姿势”;教学难点是“学生配合演奏,注意每个乐器之间的合作”。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再分发乐器给学生练习,学生通过欣赏并初步尝试表演后,获得直接经验,达到激发兴趣继续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

为推动学校音乐社团活动积极开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18年12月组织了全市“运用民间音乐美育课程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音乐社团活动成果展评,展评的主题是校园学生艺术社团传承、演绎地区优秀民间音乐作品。地区民间音乐作品包括器乐、声乐两类,既可是本校音乐教师采风二度创作的民间音乐作品,也可是具有本地区民间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展评得到各区县,特别是承担了美育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学校的积极响应,由此,我们对各类学校音乐社团活动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案例: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社团教学[14]

在社团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演奏曲牌所表现的意境和气氛,加入简单生动的情景表演,穿插歌唱与舞蹈,让学生爱上本土民间音乐,乐于去表演,并注意打造保留其中的优秀作品,做好传承。

在两年的社团学习中,学生获得了演奏娄方田锣鼓的体验,节奏感和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发展,有了地方民间音乐传承和保护意识。娄方田锣鼓社团的学生多次在各级平台演出,学校农耕节、艺术节、省区市相关工作检查汇报演出……特别是在2018年龙马潭区迎新晚会上,我们把油纸伞表演与娄方田锣鼓表演结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泸州地区的两种地方传统艺术,婉约的油纸伞表演和着热烈的锣鼓乐,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听觉体验,台下掌声经久不息。这一节目也成了娄方田锣鼓的保留节目。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们开始尝试创作适应时代发展、利于表演的《闹春》。编创中,佘承敬带领全体音乐老师,与娄方田锣鼓艺人反复琢磨,将喜庆的《双凤凰》《单报》《张家节》节奏融合在一起,穿插《花灯》《狮子灯》演奏,把“打溜子”与“耍锣鼓”两种相通而又各具特色的演奏形式结合起来,利用钹的闷打、揉打、磕打、单亮打四种技巧,锣的闷击、亮击、重击、轻击等演奏方式,加入穿堂鼓的捂音、颤音技法,产生丰富的声响,配上孩子们喜气洋洋的闹春表演,使娄方田锣鼓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完美展现。

案例对学校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成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学生获得了演奏娄方田锣鼓的体验,教师尝试创作适应时代发展、利于表演的作品,学生们喜气洋洋的表演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听觉体验,民间音乐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取得成果的同时,走向社会,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音乐是不分国界的,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以及民族思想,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的重要教材。因此,民间音乐可引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