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脑皮质电活动的特征及变化

大脑皮质电活动的特征及变化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颅骨打开时将引导电极直接安置在大脑皮质表面,记录皮质自发脑电活动,称为皮质电图。脑电图的波形可随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趋向步调一致时,则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称为同步化,如α波就是一种同步化波;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则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如β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波。

大脑皮质电活动的特征及变化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脑电活动来源于神经元本身的膜电位及变化、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突触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后电位。脑电活动有自发脑电和皮质诱发电位两种形式。

(一)自发脑电活动

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外界刺激条件下,大脑皮质经常性地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安置引导电极,便可以通过脑电图仪记录到皮质自发脑电活动波,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颅骨打开时将引导电极直接安置在大脑皮质表面,记录皮质自发脑电活动,称为皮质电图。脑电图和皮质电图的脑电波形基本相同,但由于颅骨和头皮等组织的衰减作用,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只有皮质表面电位的1/5~1/10。

(二)皮质诱发电位

外加刺激(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传入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意一点)引起的感觉传入冲动也可以在大脑皮质的一定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则称为皮质诱发电位。在头皮表面也可以记录到大脑皮质诱发电位,通常记录的诱发电位夹杂在自发脑电波之中,很难给予分辨,因此采用电子计算机使自发电位相互抵消,而诱发电位经过多次叠加后即可显示出来。以这种方法记录到的诱发电位称为平均诱发电位。

皮质诱发电位有两个成分,分别称为主反应和后发放。前者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波幅较大,潜伏期一般为5~12 ms。主反应为大锥体细胞的综合电位。后发放在主反应之后,是一系列波幅较小的正电位,频率为每秒8~12次,它是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环路电活动的表现。平均诱发电位的研究已成为研究人类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与心理活动以及运动与中枢疲劳的一种方法。

(三)正常脑电波波形

通常根据波形的频率,将脑电波划分成4种基本类型,即α波、β波、θ波和δ波(见图4-10)。4种波形的频率、幅度以及起源和功能均不相同(见表4-1)。(www.xing528.com)

图4-10 脑电波的波形及α波阻断

表4-1 正常脑电图各种波形的特征、常见部位和出现条件

注:在表中所列各波的频带范围内,有时(如睡眠时)还可出现另一些波形较为特殊的正常波,如驼峰波、σ波、λ波、k-波、μ波等。

脑电图的波形可随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趋向步调一致时,则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称为同步化,如α波就是一种同步化波;当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则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如β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波。由高振幅慢波变为低振幅快波,常表现为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相反,则表示大脑皮质向抑制过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