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趋势

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趋势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干旱缺水、增加水资源供给保障将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中心任务。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加大,产流量明显减少。北方缺水地区持续枯水期的出现,以及黄河、淮河、海河枯水期遭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剧了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长期干旱,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从而更加剧了干旱的形势。

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趋势

21 世纪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阶段,经济和社会将进一步发展,这是水资源供需问题的重要时代背景。尤其是21 世纪的上半叶,GDP将成倍增长,人口将达到15 亿,水资源能否按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开发利用,既满足城市生活、工农业各行业用水需求,又保护好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将成为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时代挑战。

在供水方面,由于供水量受有限淡水资源量的限制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约束,已不能重蹈20世纪50~70年代“以需定供”的旧模式,必然要通过供需双方协调,采用适应性方法来解决。适应性供水将从现有供水工程出发,除实施跨流域调水外,开源将更多地利用非常规的水源,包括雨水、微咸水、海水,以及废污水的回收与再生等,以补充常规水源的不足,形成多渠道开源的局面。

在需水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将面临不可避免的需求增长,但需水量仍具有一定弹性。特别是在科技进步与节水推进下,可望得到一定的调控。通过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人口总量与GDP进行对比分析表明,21 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可望在适当开源的条件下,通过加强需水管理来实现,由“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用)”转变。根据今后我国水资源供需发展的态势,为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预计我国需水达到高峰时的需水量将达到6500 亿~7000 亿m3左右,也就是说,未来我国需要增加供水能力1000 亿~1500 亿m3以上。解决干旱缺水、增加水资源供给保障将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中心任务。

根据1950~1997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近20多年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了北旱南涝的局面。20世纪80 年代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京津地区、海河流域、山东半岛10 年平均年降水量偏少10%~15%,气温偏高0.1~0.36℃。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加大,产流量明显减少。根据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初步分析,1980~1989 年海河全流域平均产生地表年径流仅155亿m3,比1956~1979 年平均径流量288亿m3减少了46.2%。进入20世纪90年代,干旱区向西南方向延伸,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宁)、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1990~1998 年的9 年中,平均降水量偏少约5%~10%,气温偏高0.3~0.8℃。黄河利津以上同期平均产水量估计偏少32%,约211 亿m3。海河和淮河的年径流量也都明显偏少。西北内陆地区,20世纪80年代年降水量略有减少(2.5%),90年代略有增加(8.9%)。由于高山地区冰川融水的多年调节作用,各河流出山口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基本持平。西部有少数河流如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略有增加,东部有个别河流如石羊河年径流量略有减少。(www.xing528.com)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最近20年北方明显偏旱而南方偏涝,在原评价24年系列基础上再增加最近21 年的资料,这两个时段进行比较,全国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不大。北方缺水地区持续枯水期的出现,以及黄河、淮河、海河枯水期遭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剧了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长期干旱,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从而更加剧了干旱的形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干旱造成的用水缺口将会不断增大,干旱风险及损失亦将持续上升,抗旱减灾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和紧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