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戊戌政变后的维新报刊:存在延续但缺乏持续性

戊戌政变后的维新报刊:存在延续但缺乏持续性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戊戌政变后,康有为还在海外组织成立保皇会,募集资金创办海外维新报刊,领导海外维新人士的保皇宣传活动,是这一运动方式的延续呈现。然而,维新派报刊并未持续性地维护变法自强的舆论氛围。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维新派领导成员纷纷接受顶戴花翎,执行朝廷变法任务了,维新报刊沦为弃具。戊戌政变后,变法自强的舆论氛围也大不如前,维新派报刊在国内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复之前之影响。

戊戌政变后的维新报刊:存在延续但缺乏持续性

与早期报人“建言通达”的报刊主张相比,维新派报人对报刊的认识更趋功利,对兴办政论报刊的心情更加急切,实际上加强了报刊的政治化功能。

首先,在组织机构上,维新派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稳定的政论学会领导机构。不同于早期报人松散的状况,维新派报人在大量兴办报刊之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一股政治势力,对谋求政治变革有着强烈的诉求。维新派人士通过建学会、开学堂、办报馆等方式,编辑出版一些类机关报性质的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北京,康有为领导成立了强学会,募集资金,出版《万国公报》。在上海,维新人士组织成立上海强学会,在张之洞的直接支持下,出版《时务报》。在天津长沙、广州、澳门等地也都有维新学会的身影,根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统计,不下40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19]这些学会、学堂大多领导出版了维新政论报刊。戊戌政变后,康有为还在海外组织成立保皇会,募集资金创办海外维新报刊,领导海外维新人士的保皇宣传活动,是这一运动方式的延续呈现。

其次,在人员构成上,维新派影响和聚集了一批有维新变法思想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维新政论报刊的历史活动证明,报刊的舆论引导功能,对政治变革的推动是积极有益的,不仅引发了维新的舆论氛围,而且影响了社会中上层人群。在维新舆论中,刑部侍郎李端棻向朝廷呈送了《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提出“广立报馆”的建议,认为“在上者能措办庶务而无壅蔽,在下者能通达政体以待上之用”[20]。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属吏推广《时务报》,批示称,“本部堂批阅之下,具见该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见增广见闻,激发志气”,“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21]。另,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辟专章,论述“阅报”之利:“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涤怀安之鸩毒,破扪籥之瞽论。”[22]在维新报刊大举兴办之前,这些主张是不敢想象的。

鉴于政论报刊具有“耳目喉舌”功能,可以“议国家之得失”,开民智,育新民,制造维新变法的舆论氛围,维新派人士大量兴办了上百家政论报刊,有力地冲击了朝廷保守势力,形成了“第一次自办报刊的高潮”,对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一些朝廷开明大臣受此影响,认为“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同民情,必应亟为倡办”[23],“欲博古者,莫若读书;欲通今者,莫若阅报”[24],对“新闻纸许百姓议国政及官吏得失”[25]的主张也不再视为洪水猛兽。(www.xing528.com)

在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报刊显而易见地展现了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制造了维新变法的舆论,推动了变法改良运动的展开。维新派报刊的政治功能性更加突出和明显,“是同维新派的社会政治目标相联系的重要环节”[26],是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然而,维新派报刊并未持续性地维护变法自强的舆论氛围。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维新派领导成员纷纷接受顶戴花翎,执行朝廷变法任务了,维新报刊沦为弃具。戊戌政变后,变法自强的舆论氛围也大不如前,维新派报刊在国内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复之前之影响。逃亡日本的梁启超曾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海外政论报刊,继续为保皇派势力摇旗呐喊,但影响日趋衰微。

总之,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对朝廷上层产生了深刻影响,清朝最后几年的预备立宪甚至可以作为维新思想的延续。但是,此时的革命派报刊则以排山倒海之势,更加汹涌地冲击着清廷,势如摧枯拉朽,已经侈给清贵族一个自我革新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