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乏存在感?试试社交减负!

缺乏存在感?试试社交减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存在感是我们试图被其他人注意而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但并不是只有社交才能体现我们的存在 感。开始触摸真实的自我为了让自己能够在社交中自立,不再发生一些幼稚的行为,我们需要触摸真实的自我。在追求群体存在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忽略自我的本性,情绪受到他人态度的左右,交际顺利时心情愉悦,遭到冷遇时则垂头丧气,这是急功近利与虚荣的心态导致的。

缺乏存在感?试试社交减负!

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不自信才希望多交朋友,即便效率很低也喜欢不断地尝试,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感觉到微弱的存在感。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认可,甚至把结交朋友当作生活的唯一重心,当别人在某件事上称赞他们时,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反之,如果结交朋友失败,他们就会极为沮丧。

有位北漂女孩小周给我打来电话说,她不久前想要参加老公朋友圈的聚会,求老公带她出席,但是遭到了拒绝,为此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两人冷战了好几天。

我说:“这个气生得很奇怪,那是你老公朋友圈的聚会,为什么你非要参加呢?他拒绝你是合理的。”

小周不同意:“不对,这只能说明我在他心中没有位置。结婚两年多来,我辞掉工作做了全职太太,圈子越来越小,连能打电话、聊微信的朋友都没有。而他从来不会主动和别人分享我们家庭的幸福,也不在朋友圈发照片。我多次想让他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带我去见识见识,扩大一下交际圈,但是每次他都拒绝。是我让他丢脸了,还是他不爱我了呢?”不只小周,许多女性都会这样想,但是这种想法正确吗?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为了证明自己不那么差劲,我们通常会做一些徒劳无功的社交行为。人基于社会性而对“存在感”的需求,会让我们觉得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或者周边人的一些正面评价,自己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小周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所以对存在感更为敏感,她开始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寻找新朋友,和陌生人聊天,通讯录里也多了很多陌生的号码,但这样做显然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

因此,我对她说:“首先你要明白,就是别企图从手机上找到从你丈夫那里未得到的东西,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做这种事;其次你要想清楚几个问题: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在家庭和夫妻双方的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着哪些责任?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它并不需要通过社交来体现,社交也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越争取存在感,越得不到存在感

像小周这样越是想在自己的圈子中争取存在感的人,越是得不到有意义的存在感。这种只追求存在感的社交让她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以致丈夫开始轻视她,朋友也不重视她。但这是一种内在的问题,并不是外部环境在有意排斥她。

在回复小周的邮件中,我还希望她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即:“我们需要靠社交来证明自己吗?”答案是不需要。存在感是我们试图被其他人注意而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但并不是只有社交才能体现我们的存在 感。

现实中如何才能被人注意呢?结合小周的经历可以发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她这样拼命结交别人,讨好身边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大部分人由于虚荣心作祟或出于生活、工作的需要而选择了前者,他们迫切寻求外界的认可,迫切希望得到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表扬。但这样拼命结交别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为什么呢?

第一,没有与目标匹配的实力。

我在20年的研究中验证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实力的人才能获得众人的尊重。这是一条在社交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存在感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人和人因某种特质而相互吸引的结果。这种吸引力会长久地作用于人际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假如你的实力与社交目标差距过大,那么你所有进行积极社交的行为,都会变成哗众取宠,赢得的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像是一栋没有地基的房子,随时都会化为乌有。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下属想引起上司的注意,男生想引起女生的注意,业务员想引起客户的注意,朋友之间也想加强关系,这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获得长久的存在感和他人的认可依靠的不是主动献媚,而是自己的内在吸引 力。

第二,不清楚自己的价值。

你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为了提升自己的优势,你又做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擅长解决心理问题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那么你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表现出这一点了吗?你有没有在有限的社交时间内为别人解决过实际的问题?如果有并收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这就是你在社交中的价值。

对于高级人才来说,展现更高层面的价值也尤为重要。只要你有能力、有价值、有威望,能为各种人带来益处,提高他们的价值,那么不用你寻求认可,他们也会主动围在你身边。这时,你所开展的才是高效能的社交。

另外,审视并改正缺点也很重要。只有当你真正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你才会发现过往的自己简直弱爆了。有句话说:“一个人在卫生间时才能真正地认清自己。”我们都需要一种类似的环境,启动自我审视的机制,矫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然后朝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价值指数”,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感觉。

记住这句话:决定存在感的从来都不是你的社交行为,而是你的内在能力。

开始触摸真实的自我

为了让自己能够在社交中自立,不再发生一些幼稚的行为,我们需要触摸真实的自我。在追求群体存在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忽略自我的本性,情绪受到他人态度的左右,交际顺利时心情愉悦,遭到冷遇时则垂头丧气,这是急功近利与虚荣的心态导致的。许多人在年轻时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真实的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表现在:

(1)把自己的本性压抑在最深处,为了迎合他人而强颜欢笑;

(2)丝毫不关注自我,只关注他人的感受;最在意的是对方能否接受自己,而不是自己是否满意;

(3)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觉得只要能交到朋友就好。(www.xing528.com)

在25岁之前,我以为这种“积极而仰视”的社交策略行得通,可最后发现根本就行不通。比如上中学时,我会把零食分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位同学,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和玩游戏;大学时,我为了引起社团领导者的注意而做出违心的事情。可就算我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收获了几分可怜巴巴的存在感,那又怎么样呢?到了晚上独处时才发现,我还是没有朋友。

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我有幸从一些优秀人物那里学到了“向内看”的能力:别太关心其他人怎么看你,先找到你自己。通过长期的体验和积累我最终认识到,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宝贵的品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群体)的需求而忽视对自我的关注。

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

(1)你的目的是迎合他人,还是彰显自己的价值?

(2)你这样做是否真的快乐?

(3)你确定此刻的自己表现出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吗?

在给小周的回信中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喜欢就说出你的态度,不喜欢就彻底告别。假如你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违心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即便是融入了一个很大的圈子,获得的存在感也是卑微的。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应该由你来掌控。做到这一点后再考虑如何交朋友的问 题。”

关于存在感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当你用尽力气追求存在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别人面前失去了存在感。越渴求回报,往往就越没有回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从来不是争取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品性、实力、气场等特质吸引来的,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短期的投机和突击得到的。

你拥有了饱满的内心,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行事准则和在社交上的价值。这时即使你不做什么,存在感也是极强的。如果一个人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积极向上的目标,平时没事的时候就玩玩手机,看看美剧,那么无论他的态度多么卑微,对待朋友的态度多么热忱,他在别人的眼中也不会有多少存在感。因此,要想在社交中站稳脚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价值,就不能刻意地追求存在感,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纠正“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名词:我想吸引别人的关注,一定要主动关注他,否则他不会关注我。出于对存在感不断加强的需求,想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人们就会有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交行为,以让朋友更多地关注自己。通俗地说,你想要什么,就会倾向于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对内心的需求进行补偿。

过去几年,北京的章女士的行为表现完全符合这一心理。她报名参加了四五家社交俱乐部,渴望扩大社交面,向别人展示价值。她不但在维持和朋友的关系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还希望用不同的方式交到更多和更好的朋友,以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由补偿心理产生的过度社交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是十分普遍的,人们越是想得到社会的关注,求得发展机会,就越离不开朋友;越离不开朋友,社交就越会趋于失控,走上过度社交和无效社交的“不归路”。最终,既收获不到宝贵的友情,也体验不到社交的乐趣。

章女士现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渴望从交际中体会到与朋友互动的快乐,从朋友圈的互动和别人的肯定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这么做似乎并不成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我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应该怎么办呢?”说这句话时,她的关注点仍然是对外的,而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经过沟通,我向她提了建议:从此刻起,不要再奢求从外界的认可中发现自我的价值,而是应该屏蔽“环境音”,进行一次客观且真实的自我审 视。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现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我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

我是否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我离开朋友圈难道就活不好吗?

我能否下定决心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比如,一个人在家待一天,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

我将这些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章女士。她很快回复说:“已收到,我会认真对待。”她需要自己做一次回答,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答案必须是唯一且肯定的,不能犹豫不决,也不能刻意忽略。我建议她每天上午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一次问答,体验自我的存在。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就有寻求群体认可的特性,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但过分的强化与扩张的补偿心理很容易让我们在社交中失去最基本的独立性,使意志被群体掌控。所以,我们只有勇敢地战胜和控制补偿心理,才能冷静地与自己的社交关系保持恰当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