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减负,识别与避免过度社交

社交减负,识别与避免过度社交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之所以要认清和抛弃“过度社交”,是因为这些社交活动会浪费我们许多资源。过度社交具体有5种形态和表现。这就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社交。事业规划、人生计划等决定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这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交形态。

社交减负,识别与避免过度社交

我在美国待得时间久了,对美国人的“管理主义心态”(Managerial Mentality)印象很深刻。美国人非常重视原则、计划和控制,在社交中也是如此。他们有朋友、亲人和同事,但他们不会无限制地扩张关系网,也不会和每个人的联系过于紧密,更不会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在社交 上。

我们之所以要认清和抛弃“过度社交”,是因为这些社交活动会浪费我们许多资源。要想建设一张高效的社交网,就必须拥有管理主义心态,学会遵守原则,制订计划并控制进程,同时还要辅以强大的执行力

国内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曾戏谑地跟我说:“我有5万个好友,但常和我说话的只有5个。”他点开微信,打开通讯录,总会感觉无论和谁都是交浅言深,遇到重要的事情能叫出来聊聊的人很少。“我交了这么多朋友,效能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感慨地说,“该让自己的朋友圈瘦身 了。”

过度社交具体有5种形态和表现。

太多的“点赞之交”

“点赞式交流”(有个专业名词叫one-click communication)是指,双方不发生实际的对话,只是礼貌或机械性地进行点赞、赞美和祝福等互动,更像是礼仪式的社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浏览朋友的最新动态,看他们的照片、趣事等,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 度。

这些交往在某些时间段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某种精神的慰藉,但从长远来看是无效或低效的。因为在这类交流中我们的时间投入是碎片化的,每天10分钟,一年也得不少时间。这么多的时间,却没有同等的产出。而且,不管你付出多么大的努力——点多少赞,那些弱关系也不会变成你的强关系,转化为实际收益。因此,点赞之交是不值得维系的,你完全不必因未能及时浏览朋友新发布的信息并评论而感到遗憾。其实,不关注才是你应该做 的。

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要描述这种社交特点,我们需要借用一下法学上的概念——你尽了义务,却未获得相应的权利。比如,有的人总是欠你人情,却从不给你机会让他还人情。你帮他做什么他均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但你别想让他帮你一次,当你需要他帮忙时,他就消失了。还有些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得了你的好处还嫌你给的不够多,更有甚者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现实中总有很多这种“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都欠他们的,应该为他们服务,而他们不用给予任何回报。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汉学家比利·凯恩说:“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互换体系,实质性的互相帮助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尤其在当今商业社会交易的概念无处不在,自然也包括社交。社交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互相给予、互相交换。你拥有了哪些权利,就要回报相应的义务。”

比如,今天你帮朋友写了一份材料,明天朋友帮你打听一个重要的消息,介绍客户给你。这就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社交。中国有句俗话说:“有来有往才是朋友。”当一方给予另一方利益,另一方却不能对等回报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就产生了。社交关系中必须尽量避免出现太多此类情况。

单方向的损耗

这类人际关系也称“损耗性社交”,其包含许多方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像吸血鬼一样吸取你的能量。经常向你传导“负能量”的朋友或同事,就像苍蝇在你耳边飞来飞去,使你无暇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这种社交极为劣质,而我们经常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无处不在,几乎能在任何场合碰到,他们时刻都在破坏我们社交时的心情

比如,密友周末聚会时总是满嘴抱怨,他们不反思自己的能力和积极寻找机会,而是怨天怨地怨社会,甚至埋怨父母。他们经常吐槽某个成功者是走了狗屎运,而他们一事无成纯属运气不佳。他们有时还喜欢拉着你喝酒、泡吧,逼迫你放下手头的工作,继续听其喋喋不休地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他们的老板是混蛋、同事是傻瓜、老公是渣男、朋友无情无义等。当你理性地和他们分析问题时,他们又嫌你不理解其心 情。

交到这种朋友,心情烦躁是肯定的,但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持续对你造成损耗。如果你一直被当作一个情绪垃圾桶,你便无法感受到社交的快乐。从这类关系中你唯一能学到的教训是——别接朋友的电话,因为他们又要向你倒苦水了!

一方面,假如你的朋友长期如此,说明他们大部分时间的状态是处于人生低谷,上升欲望不高,社交质量很低;另一方面,你很难指望这些人能够听取建议并有所成就,更不能指望他们对你有多好。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意愿,大部分自私、偏激,只会不停地损耗身边的人,同时缺乏感恩之心。所以,应该远离他们,或至少减少与他们的交际。

定位错误的社交

社交中的定位分为两种:

第一,情感定位。人们需要情感交流,但我们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情感需求(看对方能否满足这种需求)。

第二,发展定位。事业规划、人生计划等决定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这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交形态。结交朋友就是一个验证自身定位的过 程。

在现实中,这两种定位往往互相交融,很难严格地区分。我们交朋友既是为了情感的交流,也是为了共同进步,所以,实际的社交是感情联络、工作沟通、放松娱乐、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体”。

定位决定了目的,目的也体现了定位。我们在建设人际关系时要先搞明白一件事情——对方是否符合我的定位?我和他之间是否存在过大的落差,以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少去想自己为之付出巨大精力的社交行为究竟能带来多大收获,是否与自己的需求匹配,能否实现自己的社交目标。

定位错误会导致我们结交的朋友在层次上相差太多,这类社交往往也是无效的。“层次”这个词代表了两个方向:

第一,层次过高。

即便缺乏机会接触高层次的人,也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高端社交”,这就是对社交层次的定位不切实际。人们觉得只有结识那些大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说不定能得到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凡是功利性强的社交理念全是朝上走的,以进入高端圈子为目的,不过我向来反对这种做法。“高端社交”确实重要,有机会时也应该把握,但没有必要将人生的希望全部押在上面,尤其是目标与自己的能力不符时。

比如,你去听马云演讲,或者跟巴菲特共进午餐,得到的收获和与他们相同行业、领域的人肯定是不同的,你们理解的东西也绝不在一个层次上。你听到马云和巴菲特天马行空的述说,往往觉得是云山雾罩,而那些业内人士却能从中看到行业的发展动向和宝贵的商机,甚至能卓有成效地与他们进行互动,达成合作。无论你认识多少这样的大佬,若你的层次达不到他们的门槛,你所获得的信息就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双方的层次相差太远了,他说的你听不懂,你说的他不感兴趣;他给你机会你也抓不住,因为你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力。

社交的层次定位过高会导致我们在与高端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尴尬局面——由于见识、阅历和技能的差距,你把握不住他们传递给你的信息,无法赢得他们的尊重。而更多的情况是,你以为他们尊重你,但回过头来细想又发觉,那只是一种“礼貌周到”的客气。到最后,你既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提高自己,又无力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关系。(www.xing528.com)

第二,层次过低。

层次过低就是社交时只“往下看”,与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交往,由此掉进一个又一个低层级的圈子中。虽然你能获得知识、技能、视野、思维、财富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感,得到他们的尊重,成为圈子的核心,满足自己指点江山的虚荣心,但这种社交对你而言也是不具备成长性的,是低效和自我贬低的。因此,在排除感情因素的情况下,你应该避免与层次过低的人有太多的交往,要适当地提升自己的社交定位。

效率最高的社交是和与自己层次差不多的人建立牢固的关系,尤其是与比自己层次略高一级的人成为朋友。在这种互优的模式中,我们才能互相理解对方传达的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 标。

毫无意义的社交

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饱了,但是你的柴呢?”这个段子生动地为我们总结了一种社交现象:许多人将社交的重要性放在了工作之上,使得社交成为一种低收益乃至负收益的无效行为。

生活中大部分的“无效社交”其实就是缺乏收获的社交行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下班后去和朋友、同事喝酒,一场聚会两三个小时,说了一大堆没有营养的话,天南地北海吹一通,给自己灌了一肚子酒,回家之后大睡一场,仅此而已。我们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打游戏,浪费一个晚上的时间,只得到了纯粹的放松和娱乐,没学到知识,没加深友情,没开阔眼界。当你总结过去30天的社交生活时,你会发现自己从社交中得到的东西对生活和工作的建设性是一个大写的“零”。

尽管有些社交就是用来放松的,但对于大部分的社交,我们要认真地考虑其带来的收获——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对生活的帮助是什么?收获包括物质、精神和阅历层面的,当然,还要计算成本。

在现实操作中,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计算清楚社交的收获再决定是否参与其中,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就是——在社交过程中建立目标,并且赋予其意义。功夫做在前面,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尽管人们联系你的目的就是喝点儿小酒,但你仍可以在酒桌上主动聊一些有益的话题,包括工作心得、投资经验、生活常识等,以换取对方相应的一些分享。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测试,看他是否适合成为你的核心朋友。社交的一大作用是互相分享各个领域的经验,这便是从该过程中可以收获的东西。

总体而言,无效社交所揭示出来的问题不是“社交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针对性地管理社交,制订社交计划,将“从社交中得到收获”这个目标优先置于社交之前,也没有赋予其重要的意义。这不是要我们逃避社交,而是要明确社交的目的及优先等级,辨别出无效社交,这样才能开启社交减负之旅。

知识点回顾

用于社交的时间越多,社交就越无效。

我们将时间尽可能地挤出来,再用到多种形式的社交中,想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可我们支出的时间越多,人脉库越大,社交就越无效,并且无形中强化了社交焦虑,降低了幸福感、获得感,这又反过来促使我们在社交上花掉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检测你朋友圈的抱怨指数。

一定要时刻注意你朋友圈中的氛围。总会有生活不顺心的朋友在圈子中发泄他的负面情绪,这无可厚非。可当朋友圈的抱怨指数达到一个界限时你就要注意了,如果你的朋友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加以控制,而是任由这些负面情绪四处散播,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其他人。不要总被你的朋友当成情绪的宣泄站,你应该对这些负面情绪敬而远之。

空虚源于寻求关注。

打开手机,翻一翻通讯录,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处于一张巨大的社交网络之中。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老师等不计其数的人联系着,可是孤独带来的空虚感仍让我们无能为力。为什么明明站在人群之中,明明在积极地寻求关注,但这种孤独的产物还是会在心底滋生呢?因为我们对对抗孤独这件事存在误解。孤独不是我们扎到人堆中就可以逃得开的,没有人可以做到。或许你会经常与朋友沟通交流,但是每当你们的沟通结束,你又变回一个人时,空虚感便会袭来。想要抵抗这种孤独感,我们得学会独处,而不是逃避,否则在走出人群之后,会愈发空虚寂寞。

以效能为准则,不以人数为目标。

人数从来都不是衡量社交水准的条件。有句话叫“量变引起质变”,但把这句话用在社交上就不太合适,因为与过多的人建立社交联系成本非常高。这种友谊需要你付出精力维护,如果你建立了过多联系,你就不可能把所有人都照顾周到的。能够与你建立深厚友谊的仍然只是少数,所以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人身上。

与很少的人建立强联系。

强联系指的是确立了互利互惠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常来说,强联系的价值是多少弱联系都无法比拟的。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的普通朋友,可以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称兄道弟,但是如果有重要的事情想要托付,他们就不是好的人选了,这便是弱联系。强联系的数量不用多,能有几个在关键时刻互帮互助的,就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助力。

分析社交的价值关系,建立“社交价值模型”。

贡献价值指数:我输出和接收的价值的对比,数值越大,说明在社交中对别人越重要。

单位价值指数:我的关系数量与社交价值总量的对比,数值越小,说明你的朋友圈质量越高。

时间价值指数:我投入到社交中的时间与社交价值总量的对比,数值越小,说明社交效率越高。

调整和匹配我们的社交定位。

在建立人际关系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与对方建立联系,或者说,对方是否符合我们的社交定位,我们是否适合处在同一个社交网中。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在之后的交往过程中,会不会后悔将精力分配到这段关系中。如果这段关系的成本和收获不对等或者差了很多,那么这种消极的后果就会令我们懊恼。因为这种损失不可逆,我们没法在对方身上找回我们损失的精力和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