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社交减负清单,打造自律时钟

建立社交减负清单,打造自律时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为自己列一张“社交清单”或许大家都曾为自己拟订过各种清单,但我发现很少有人会列一张社交清单,用清单的方式精简社交,提高效能。其实,列出一张社交清单,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因临时所需而结识的人,可以将之列入一份临时清单。这是因为建立自律时钟不能指望外力,没人能帮我们,只能靠自己。

建立社交减负清单,打造自律时钟

先为自己列一张“社交清单”

或许大家都曾为自己拟订过各种清单,但我发现很少有人会列一张社交清单,用清单的方式精简社交,提高效能。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清单思维,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根据清单进行社交。于是,人们一边痛心疾首地反思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一边又束手无策,不懂得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互联网的推动下,通讯录、关系名册等正借助着各种电子设备,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过去,社交都是靠电话、聚会进行,现在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在微信、QQ、推特等平台上展开社交活动。社交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社交方式太杂且缺乏管理。这些社交方式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使得我们没有清晰的社交思路。其实,列出一张社交清单,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1.建立人际档案

什么是人际档案?简单地说,就是“把联系人以归档的形式进行存储”。 首先加入人际档案的是我们的核心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及他们的近亲;其次是要好的朋友、同学、工作中的重要人员等。这两种关系在归档时的优先级别最高,应处于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位置。

现在,你可以放下书,看看自己的“联系人库”,是不是正一团糟地望着你,希望你给它一个逻辑清晰的安排?可能我们的微信、推特、微博上有上百的好友,加上手机联系人,总数可谓庞大,但总感觉没什么价值,因为它们毫无逻辑地混在一起,既不利于查询,也不方便管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富有逻辑性的人际档案。

2.整理你的人际关系

(1)固定圈层。在核心圈层的外围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通朋友,他们于你而言虽然没有家人和工作伙伴那么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你社交圈中比较固定的板块,只能维护,不能整体性地“断舍 离”。

(2)临时圈层。因临时所需而结识的人,可以将之列入一份临时清单。他们可能是我们在社交场合偶遇的人,也可能是我们工作中因项目需要而结识的人。这个圈层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和我们短期内有比较重要的来往,但暂时看不到有长远联络的必要。这些人应该放到临时圈层中,随时准备升级到上一个圈层或降入下一个圈层。

(3)“断舍离”圈层。随时准备删除的联系人,是我们人际档案的最外围部分。这些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待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互相不能匹配,也无法让彼此受益,所以我们需要果断地把他们从人际档案中剔除。这个圈层应该是动态 的。

3.对人际关系进行分层管理

当今社会,认识多少人并不是社交成功的代名词,重要的是你和多少人长期保持着“高效能”的互动。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对自己的联系人进行分层管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关注度和视野也有一定的盲区。直白地说,我们掌控不了一切,哪怕仅仅是自己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多数人最擅长的也不过是点对点地打理人际关系,做不到点对面,更难做到分层管理。

据我研究,一个人在朋友圈中很难对50个人保持同一种关注度,总会厚此薄彼。这是由人的注意力上限决定的。从现实的角度讲,每个人对我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人重要,有的人次要;有的人和我们是血缘关系,有的人和我们是工作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按这种分类对人际关系做好分层,然后依据不同层级的重要性分配精力。

建立自律时钟,进行“渐进式”的社交脱敏

对有社交焦虑或陷入无效社交困局的人,我会提出一个温和的建议:“你们不要关注社交,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然后加入有相同兴趣的圈子,去认识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认识了以后怎么办?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功利的小目标,向他们学习,寻求能力上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这时,你就会变得自 律。”(www.xing528.com)

一个群体的自律,容易引燃个体内心奋斗的激情,进而生成强大的执行力,促使我们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渐进式”社交脱敏是指什么呢?就是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给自己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将内心从浮躁功利、盲目无效的“过敏状态”中抽离出来。这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的调整才能实现的。你要充满信心地告诉自己:“放心,我有的是时间,我可以慢慢来!”

这是因为建立自律时钟不能指望外力,没人能帮我们,只能靠自己。而且自我约束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在后天中不断养成、巩固、提升。所以,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一切不必要的应酬说“再见”

加利福尼亚州分公司的项目总监莱基常说这样一句话:“家庭是远远大于工作的,更大于所有的应酬,我是指所有的。如果让我为拿下一个10万美元的项目去吃顿饭而冷落家人,我是坚决不答应的。”

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以家庭为重——这是莱基的信条。一次我到加州分公司,请客户和公司的骨干聚餐,地点选在了城市边缘的一家餐厅。我去通知莱基时,他说:“老板,我先要向我太太请示一下。”然后在我惊讶的眼神中,他非常自然地拿起电话,拨通了号码,对电话那头温柔地说:“亲爱的,今晚公司有个便餐,我向你请假,可以吗?”

他太太说:“少喝点酒,早点回家。”

“好好,知道了,我一定遵照你的指示。”

我后来会不定期地把这件事作为例子讲给别人。莱基让我钦佩,他不仅自律,而且严格执行,真正实现了对于社交的精简。他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假如今天不拒绝应酬邀请,明天应酬就会要了你的命。”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我们今天有多少人的生活正是毁在了不必要的应酬 上?

那么,哪些应酬是不必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1)对工作毫无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工作之余即兴而发的吃吃喝喝,不聊工作,纯粹玩。

(2)为了聚会而聚会。朋友之间过于频繁地聚餐,既无实际意义,又虚度时光。

(3)预期收益很低的公关应酬。为了拿下某个项目,明知成功率很低却拼命公关,这是完全拼概率的营销式应酬。

根据这三条标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90%的应酬都是毫无价值的,也许借助酒精的作用让你一时觉得有用,但过后你就会明白这些投入收不到丝毫的回报。如果你把这当作社交,那你的社交只能在低效或无效中徘徊。远离这些应酬,社交才能简化,效能才能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