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苗族鼓舞,是一种结合苗鼓的肢体律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汉族)的祖先黄帝与领导“九黎”的蚩尤大战于逐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鼓这种器具在人们生活劳作、战争、竞技以及随后利用它创造的鼓舞等艺术领域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日益形成了见证人类历史衍变的鼓文化。湘西苗族鼓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苗族地区最为独特的舞蹈艺术种类。

苗岭神韵:湘西苗族鼓舞

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在原始时期,鼓的出现是通过雷鸣轰轰之声而仿造出来的,原始人类凭借它来狩猎,以抵御来犯之敌,获取生存之道,所以“先民尚鼓”出自先民们对于谋生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鼓的作用也日益多样化起来:在战场上,两军对峙之时,擂鼓前行,进军敌方;在公堂上,击鼓鸣冤、审案;在祠堂前,鼓声庄严而神圣;在民间的风俗节庆日中,敲锣打鼓,热闹助兴,增添喜庆氛围……鼓在各种场合中的应用,一方面显现出了它的震撼感和威慑力,另一方面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属于它自身的文化元素。

苗族鼓舞,是一种结合苗鼓的肢体律动。苗鼓作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乐器之一,有关它的来源与演变的说法有许多,《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叙述道:“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起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该神话传说中提及“鼓”是由黄帝创造的,这与后来相传木皮鼓的鼓面为英勇的民族青年降妖怪之皮所蒙,鼓槌是削妖怪之骨而得的民间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均给鼓增添了一定的英雄主义色彩,使其自古就易被世人接受,且深得民众喜爱。

早先人们利用石器摩擦、敲击发出声响来给舞蹈助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渐渐改用一种以草制成鼓槌、用陶土烧制成“土鼓”来敲打,之后又相继产生了金鼓、铜鼓、木鼓、竹鼓等。神话传说“黄帝伐蚩尤”中描述,是黄帝发明了鼓,并将其最早运用于军事活动中。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汉族)的祖先黄帝与领导“九黎”(苗族前身)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北方的黄帝九战九败,被南方的蚩尤打得损兵折将、一筹莫展。后来,玄女为黄帝制造了八十面夔牛皮鼓,上战场时,一阵鼓呜,山回谷应,二阵鼓呜,响震天地,黄帝利用鼓的神威反败为胜,击退了蚩尤。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认为:“由于苗族祖先蚩尤的战败,从中原逐渐被驱赶至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湘西苗族经过七次大迁徙。”通过这场酣战,苗族人不但认识到了“鼓”的神威,而且将它带进了自己的生活中,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很好地展示了鼓的作用与价值。苗族先民在向大西南的迁徙途中,一直用鼓来集结族群、发号施令、抒发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较为规范的形式,鼓在苗民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了。由此可见,苗族使用的鼓并非自己所创造,它是在与其他族群交流、学习中借鉴而来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鼓这种器具在人们生活劳作、战争、竞技以及随后利用它创造的鼓舞等艺术领域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日益形成了见证人类历史衍变的鼓文化。(www.xing528.com)

湘西苗族鼓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苗族地区最为独特的舞蹈艺术种类。由留存下来的汉代石刻鼓舞画像判断,鼓舞源于汉代以前,但苗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相关史书记载甚微。据传,湘西苗族鼓舞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当时还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以及一年一度的“鼓节”。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中,记录着历史上关于苗族击鼓歌舞较早期的活动:“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这些文字性的记载说明鼓舞从商周发展到唐代这段时期,已然流行于苗族人们的民俗民事活动中,其文化的发展在当时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