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行山:华北平原的母地

太行山:华北平原的母地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东推进,文明的繁衍也向东扩展,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出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遗址。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地”。没有太行山,也就没有华北。广泛堆积在太行山的盆地里及高原面上的新生代黄土,则是太行山大“蛋糕”的第六层,形成于距今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东太行的河北阜平县境内的天生桥,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天桥。

太行山:华北平原的母地

中国的地貌构架,是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地理地貌学家曾昭璇把中国地貌更简单地分为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这两部分的界线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此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线以东,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线几乎纵贯中国南北的山系,与被称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大别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从而构成了中国地貌的主要骨架。如果说秦岭—大别山山系是中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那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山系,就是中国东西地貌的基本分野。

太行山自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太行山东缘大断裂造成的这种地形上的一正一负,使得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古海岸遗迹的科学研究表明:距今7400年前,华北海岸线还位于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一线的太行山麓。古人如果登上太行山向东俯瞰,应当是凭海临风、汪洋无边的景象。而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还在黄河刚刚东出三门峡的南太行与伏牛山之间。而随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东推进,文明的繁衍也向东扩展,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出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遗址。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扫平北方时,华北平原的天津至现今黄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区还在海中,因此曹操统一的中国北方地域,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的。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地”。没有太行山,也就没有华北。

如果把太行山喻为一块蛋糕,那么层层叠置的不同年代、不同景观的地层岩石,就像不同原料、不同味道的蛋糕层,使太行山在不同高度、不同段落给予人们不同的观感和不同的体味。太行山“蛋糕”由下往上大致可分为6层: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层、中生代岩层和新生代黄土。

古老变质岩是太行山最底层的“根”,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至30亿年的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岩石,是太行山最古老的岩层,也是中国大陆不多见的最古老的岩石之根;第二层的红色嶂石岩形成于距今18亿年至15亿年之间的元古界长城系,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之上,被誉为“万丈红绫”的赤壁长崖。1992年,地理学家郭康以河北赞皇县嶂石岩为典型,将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白色石灰岩位于第三层,实际上有石灰岩、白云岩等多种可溶的碳酸盐类岩石;而黑色含煤层则形成于距今3亿年左右至2.5亿年左右,包括石炭系至二叠系,当时的太行山处在海陆交互的环境植物繁茂,所以成为重要的成煤期;第五层的中生代岩层,形成于距今2.5亿年至1.4亿年之间,包括有三叠系、侏罗系,它是当时太行山地区完全进入大陆环境以后的泥沙及火山物质堆积。广泛堆积在太行山的盆地里及高原面上的新生代黄土,则是太行山大“蛋糕”的第六层,形成于距今200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

太行山主脉是太行山景观的精华所在,而太行山主脉的山体,主要由多层“蛋糕”中的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构成。而“红色嶂石岩”和“白色石灰岩”才是太行山最重要的成景岩石。由于这两种岩石具有刚强硬脆的性质以及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裂隙对岩层形成立方体状或长方体状的切割,再加上太行山山体快速抬升使河谷来不及向两侧充分展宽就迅速下切,所以造就出了又窄又深的峡谷,以及峡谷两岸棱角分明、笔直如削的崖壁。

在河南修武至河北平山的太行主脉,由于厚度巨大的“新石灰岩层”与“红色嶂石岩”上下叠置,峡谷与山崖那种高险雄峻的效果,成就了一大批著名景区。在河南省境内有修武县云台山、辉县市关山等;在山西省境内有陵川县马圪当、陵川县王莽岭等;在河北省境内有赞皇县嶂石岩、临城县天台山、井陉县苍岩山、平山县天桂山等。长长的峡谷两侧、如高墙般延绵耸立的石壁,形成了太行山极富特色的绝景之一——太行山最奇特的景观绝壁长崖。

太行山另一大绝景就是曲流之峡,当看到九曲回肠、百折千绕的曲流时,就不能不感叹天下曲流竟能达到如此奇异和极致的境地!太行山最可观的曲流之峡,分布在河流横穿太行山主脉形成的最深峡谷段,并且以这些峡谷段的出山口为终点。发育有这种曲流之峡的河流包括:沁河、丹河、磨河、淇河、浊漳河、清漳河、唐河、拒马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沁河出山口附近就曾观察到峡谷中的曲流,并赋诗道:“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www.xing528.com)

东太行的河北阜平县境内的天生桥,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天桥。天生桥是由山谷瀑流沿裂隙冲蚀崩塌而成的,它坐落在落差100多米的瑶台大瀑布上,桥的南北两端刚好横跨瀑布,从旁边看,百米飞泉从桥下倾泻而出,就像一条河道在凌空流淌。

除了绝壁长崖和曲峡之外,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形成的塔峰地貌也是太行山中绝美的景观,塔峰地貌的形成,也和长崖、曲峡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山体被切割出峡谷深壑以后,沟壑两侧的崖壁也处于不断遭受侵蚀、坍塌、后退的状态。完整的崖壁因重力、流水、风化作用形成裂缝,裂缝不断加深加宽,导致岩块与山体分离,或完整的山体逐渐被分割,并开始形成如群塔矗立的石峰石柱。

跟壁立千仞的南太行相比,东太行尽管也是峡谷遍布,山势高耸,却没有南太行那么冷峻。在河北涞源和蔚县一带,包括太行八陉第七陉飞狐陉所经之处的山脉,有的山势高达2000米,峡谷依旧幽深,山峰同样怪异,气势却突然秀气了很多。

太行山的塔峰,在北太行的白石山、飞狐峪等地的“老白云岩层”中达于极致,塔峰形态奇异多样,而且数量多、规模大、密度高。在涞源白石山,石峰超过1000座,最大高度可达200米左右。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塔峰,飞狐陉的飞狐峪峡谷成了太行八陉中最漂亮的峡谷之一,十分壮观。

绵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在中国版图上并不特别显眼,但作为中国地势第一、第二阶梯分界线的组成部分,这道山脉的地理意义不言而喻——在古代,将东部平原与西部高地分隔开来的太行山,被视作一道天然长城,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脊”。

我们以太行山旅游产业的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加强对太行山进行深度考察、论证和研究,特别是对太行山的形成、区域分布,以及历史等方面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丰富太行山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为太行山旅游产业规划建设提供更具历史性的文化和旅游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