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气象地理的探索

朱熹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气象地理的探索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的思想中还涉及有大量的气象与地理问题。朱熹曾解释过雨、雾、霜、雪、露等各种气象的原因。关于地理地貌变迁,沈括曾有过描述,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当然,朱熹上述考察并不止于地理知识,其实际也深化了从哲学角度对变化的理解。此外,结合实地考察,朱熹还发现《禹贡》中关于南方地理记载与实际存在着不合之处,并加以考订。

朱熹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气象地理的探索

朱熹的思想中还涉及有大量的气象地理问题。

朱熹曾解释过雨、雾、霜、雪、露等各种气象的原因。如关于风:“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今此处无风,盖或旋在那边,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风,冬多北风,此亦可见。”又如关于霜、露、雪、雾、雨等现象:“霜只是露结成,雪只是雨结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不然。今高山顶上虽晴亦无露,露只是自下蒸上。”“高山无霜露,却有雪。某尝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或问: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有雾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则只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处雪先结也。”(《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盖露与霜之气不同,露能滋物,霜能杀物也。又雪霜亦有异,霜则杀物,雪不能杀物也。雨与露亦不同,雨气昏,露气清。气蒸而为露,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离。气蒸而为雾,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雾与露亦微有异,露气肃,而雾气昏也。”(《朱子语类》卷一〇〇《邵子之书》)这其中,有些研究是很深入的,例如关于雪花: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於地,泥必灒开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大阴玄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

此外,还有雷、雹等,如:

雷如今之爆杖,盖郁积之极而迸散者也。

正是阴阳交争之时,所以下雹时必寒。今雹之两头皆尖,有棱道。凝得初间圆,上面阴阳交争,打得如此碎了。“雹”字从“雨”,从“包”,是这气包住,所以为雹也。(以上见《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www.xing528.com)

当代学者认为,朱熹的这些探索和解释有些已很接近事实。(54)

地理学方面,与沈括一样,朱熹也很重视实地考察材料的意义。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朱熹建立起自己的一些见解。如对地理地貌变迁的认识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关于地理地貌变迁,沈括曾有过描述,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道:

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於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以上见《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

对此,李约瑟和梅森等科学史家都有过十分积极的评价,李约瑟称其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梅森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科学最优秀的成就。(55) 当然,朱熹上述考察并不止于地理知识,其实际也深化了从哲学角度对变化的理解。此外,结合实地考察,朱熹还发现《禹贡》中关于南方地理记载与实际存在着不合之处,并加以考订。朱熹说:“盖禹当时只治得雍冀数州为详,南方诸水皆不亲见。恐只是得之传闻,故多遗阙,又差误如此。”朱熹还分析说:《禹贡》地理,乃因治水所需,故“不须大段用心,以今山川都不同了。理会禹贡,不如理会如今地理。如禹贡济水,今皆变尽了”(《朱子语类》卷七九《尚书二》)。这种对实考的重视不仅是整个时代的一部分,也向我们呈示了朱熹思想中最接近或最符合科学精神的一面,包括与整个时代相一致的怀疑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