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的天文学思想与研究-中国哲学通史

朱熹的天文学思想与研究-中国哲学通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的天文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前面所考察的有关宇宙演化与结构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里再就其他天文思想作一些考察。之后,朱熹长期关注并研究天文问题。乐爱国对朱熹于1174、1186、1187、1188、1189、1195、1196、1198年等年份的相关研究作了详细的考察。又据乐爱国,朱熹晚年的许多著述都大量涉及天文学知识。不难看出,朱熹对于天文学问题有广泛的涉猎。

朱熹的天文学思想与研究-中国哲学通史

朱熹天文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前面所考察的有关宇宙演化与结构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里再就其他天文思想作一些考察。

据乐爱国的研究,朱熹最早开始研究天文是在乾道七年(1171)。是年,朱熹41岁,其在《答林择之》中写道:“竹尺一枚,烦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景,细度其长短。”(《朱文公文集》卷四三)之后,朱熹长期关注并研究天文问题。乐爱国对朱熹于1174、1186、1187、1188、1189、1195、1196、1198年等年份的相关研究作了详细的考察。考察表明,朱熹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日食、恒星位置、日月运行轨道、月亮盈亏变化的原因、北极星的位置以及是否移动、岁差、置闰等,另外,朱熹也十分关注观测仪器的问题。(53)

具体地,如朱熹说日食:“然窃尝观之,日月亏食,随所食分数,则光没而魄存,则是魄常在而光有聚散也。所谓魄者在天,岂有形质邪?或乃气之所聚而所谓终古不易者邪?”朱熹进而对沈括的看法表示了赞同:“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朱文公文集》卷四七《答吕子约》)朱熹也与蔡元定一起结合《星经》和《步天歌》讨论过二十八宿序次即恒星的位置问题:

《星经》紫垣固所当先,太微、天市乃在二十八舎之中,若列于前,不知如何指其所在?……近校得《步天歌》颇不错,其说虽浅而词甚俚,然亦初学之阶梯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 

再如朱熹还解释过月亮中阴影与地球的关系,他说:“或问:月中黑影,是地影否?曰:前辈有此说,看来理或有之。然非地影,乃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被一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见也。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

又据乐爱国,朱熹晚年的许多著述都大量涉及天文学知识。这包括1195年成书的《楚辞集注》、1196年撰写的科学论文《北辰辨》、同年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中的《历数》以及《夏小正》等、1198年所注释的《尚书》中的《尧典》与《舜典》。如《楚辞集注》中就对以往历法中朔望月与太阳关系的说法提出质疑,“历象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既望则去日渐近”,“至晦而朔,则又远日而明复生”,“此说误矣”。又如所注《尧典》中讨论了岁差和置闰等问题,所注《舜典》中对浑仪结构作了描述。(www.xing528.com)

不难看出,朱熹对于天文学问题有广泛的涉猎。

这里我们应看到,朱熹通过天文学研究也注意到哲学与科学视角的区别,他说:

理无内外,六合之形须有内外。日从东畔升,西畔沉,明日又从东畔升。这上面许多,下面亦许多,岂不是六合之外!历家算气,只算得到日月星辰运行处,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无内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

这提示我们,对于朱熹思想的考察须注意其语境,或者说须注意其所论述的问题,由于问题或语境不同,其立场或观点也会有所不同。形象地说,也就是哲学地看,还是科学地看。其实,即便同样是哲学地看,可能也会有微妙的差别。而若究其根源,其中也应有科学或知识因素的影响。注意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朱熹的思想做出更为丰富、完整的理解和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