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探索与传承

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探索与传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歌剧、管弦乐创作探索并逐渐得到发展。但不管怎样,这些曾公开发行、演奏(演出)的作品,既是探索之作、创新之作,具有十分宝贵的首功意义,并且有些作品一经推出,即成经典乐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成为记录当时中国音乐创作活动的印证、研究中国近代音乐史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探索与传承

作曲家们在停留重庆8年多的时间里,为抗战大后方音乐创作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作品,我们感受到音乐家们炽热的爱国情怀,激越的精神状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这一时期创作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承先启后,融汇中西,独树新风;二是抗战与艺术并举;三是对民族化的认同和发扬传承。

考察抗战音乐作品,让我们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音乐状况、发展脉络及历史走向有了一个总体认知,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和意义:一是作品既有时代感又传承经典。这些歌曲、歌剧、民乐、管弦乐等作品既再现坚持抗战、奋勇杀敌的士气,又旋律优美、传唱(奏)效果俱佳,堪称经典。二是民族性音乐得到重视和传承。三是歌剧、管弦乐创作探索并逐渐得到发展。四是民族文化特点与开放视野并存。(www.xing528.com)

但是,抗战重庆的作品也有一些遗憾之处。首先是声乐作品多于器乐作品,优秀的器管弦乐、交响乐等器乐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是抗战时局艰难,器乐生产、携带、演出都不方便,使得器乐创作作品有限;二是国内大部分民众比较熟悉民乐(国乐),对管弦乐、交响乐等西洋器乐作品还不能完全接受,器乐作品创作不易且了解的人不多,市场欢迎度不强;三是管弦乐、交响乐有大型作品属性,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得到应有重视。但不管怎样,这些曾公开发行、演奏(演出)的作品,既是探索之作、创新之作,具有十分宝贵的首功意义,并且有些作品一经推出,即成经典乐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成为记录当时中国音乐创作活动的印证、研究中国近代音乐史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作品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也见证着音乐家们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重庆的音乐家们为求得中国音乐的不断发展,进行着种种探索和创新,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