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慕课学习者参与行为研究结果及样本分析

慕课学习者参与行为研究结果及样本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样本在“慕课学习者持续参与行为的动机演变”一章中,研究者选择果壳网MOOC学院社区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作为研究场所。这32个样本和3.2节的32个样本一致。35人的年龄均在18~28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19人;15人来自MOOC学院,20人来自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参与的课程类型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其次是自然科学类,另外还有医药与健康类,艺术类,经济与金融类。

慕课学习者参与行为研究结果及样本分析

(1)研究方法

慕课学习者持续参与或者非持续参与行为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一般量化研究关注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凝固的点,不能捕获到具体的细节内容,因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归纳式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对慕课学习者的持续参与与非持续参与的阻碍因素展开深入剖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来挖掘资料的范畴,识别范畴的性质及范畴间的关系。

(2)研究样本

在“慕课学习者持续参与行为的动机演变”一章中,研究者选择果壳网MOOC学院社区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作为研究场所。在该章第二节(3.2节)中详细叙述了选择的标准,以及选择果壳网MOOC学院社区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确定了研究场所以后,还要确定研究场所内的成员。由于行为和意向并没有天然上的一致性,只有对行为已成事实的人群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才更可靠。对此,研究者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为了剖析持续参与的阻碍因素,研究的MOOC学院社区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学习者本身应当已经具备持续参与的行为特征,也就是需要从头到尾完整地参与过至少一门慕课课程的学习。本研究从至少拥有一门慕课证书这个维度寻找符合要求的慕课学习持续参与者。

其次,为了剖析非持续参与的阻碍因素,研究的MOOC学院社区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学习者本身应当已经具备非持续参与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至少有一门慕课课程虽然注册过也学习过但并没有从头到尾完整地参与课程学习。对于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主要通过日常观察和直接提问判断;对于MOOC学院社区,本研究从有“学过课程”记录但没有“获得证书”记录这个维度寻找符合要求的慕课学习非持续参与者。

(3)资料搜集

由于在线学习社区的虚拟性,研究者与访谈对象缺乏真实情感的联结,所以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都很困难,只能选择基于文本的网络在线访谈的形式。本研究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这两种数据来源。一手资料包括通过MOOC学院提供的站内私信方式和QQ群提供的私信方式进行访谈所获材料。二手资料包括MOOC学院的受访者参与学习的历史记录和QQ群上提供的受访者个人信息。样本数的确定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即收集的样本资料出现重复或可以用已有概念范畴进行解释时则停止抽样(陈向明,2000)320

为了剖析持续参与的阻碍因素,研究者在线访谈了32人。这32个样本和3.2节的32个样本一致。具体来说:32人的年龄均在18~28岁;其中男17人,女性15人;19人来自MOOC学院,13人来自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16人获得过1张慕课证书,6人获得过2~3张慕课证书,10人获得过10张以上慕课证书。参与的课程类型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占总数的53.1%),其次是自然科学类(25.0%),另外还有医药与健康类(12.5%),经济与金融类(6.3%),艺术类(3.1%)。(www.xing528.com)

为了剖析非持续参与的阻碍因素,研究者向300名“学过课程”但没有“获得证书”的学习者发出了邀请信息,同意参加访谈的有51人,其间有16名受访者未能积极配合访谈,只能放弃。研究者最后与35名慕课学习非持续参与者进行了访谈。35人的年龄均在18~28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19人;15人来自MOOC学院,20人来自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参与的课程类型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占总数的56.4%),其次是自然科学类(21.7%),另外还有医药与健康类(12.2%),艺术类(5.2%),经济与金融类(4.5%)。

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您是否曾经参与过某一门慕课课程学习,不过只学了其中一部分,没有完整学完?

·学习过程中,您碰到过哪些障碍?如何排解或者为什么没有排解?

·您认为您没有完整学完慕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给出2~3个最主要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问题1,如果对方回答否,则访谈结束。对于问题2和问题3,如果存在多门没有完整学完的课程,则请对方根据印象最深的一门慕课课程的学习体验情况作答。

访谈结束以后,对32份持续参与者的资料随机编号为A1~A32。采用分层抽样方式,从MOOC学院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两类样本中各随机抽取16份、11份共27份访谈资料作为模型建构用,剩余5份作为模型检验用。被抽取的用于模型构建用的27份重新编号为A1~A27,剩下的作为模型检验用的5份编号为A28~A32。

将35份非持续参与者的资料随机编号为B1~B35。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从MOOC学院和浙大MOOC学习交流群两类样本中各随机抽取15份、15份共30份访谈资料作为模型建构用,剩余5份用于模型检验。被抽取的用于模型构建的30份资料重新编号为B1~B30,剩下的用于模型检验的5份资料编号为B31~B35。

在进行编码时,研究者遵循扎根理论的逐级分析程序进行概念和范畴的归纳与构建。具体做法如下:①为避免主观偏差,邀请2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编码,有不同意见通过讨论解决。②用Excel表格记录下每个样本的编码结果和修改过程。③当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时,通过与已有概念和范畴进行比较分析,来决定是增加新的概念和范畴,还是从属于已有的概念和范畴,还是修正已有的概念和范畴。④后期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