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记》:音乐的历史与政治影响

《乐记》:音乐的历史与政治影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记》称“乐”是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的。《乐记》提出音乐与政治是相通的。在这个问题上,《乐记》发挥了孔丘重视音乐社会教育作用的观点,强调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巨大感染力量,认为“礼、乐、刑、政”都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它们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乐记》中提出的观点,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记》:音乐的历史与政治影响

在《乐记》里,作者首先谈到音乐与现实的关系,并对它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解释。作者反对当时有些人把音乐单纯作为奢侈品或消遣物的看法,也反对根本否认音乐存在的观点,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乐记》称“乐”是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激动起来,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用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声音和舞蹈动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还论证了音乐的内容只要有真实根据,便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通过对《大武》的分析,说明“乐者,象成者也”。意思是指音乐,是反映已经完成的事物的。音乐是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它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即“唯乐不可以为伪”,充分肯定了音乐对现实的反映。

其次,作者还明确论述了音乐和生活政治的关系,认为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乐记》提出音乐与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安乐,政治也修明、和美;祸乱频仍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国家将亡时代的音乐一定充满悲哀,民生也困苦不堪。

《乐记》认为,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它会与欣赏者内心的感情发生共鸣,所以有什么样的音乐,人们就有什么样的感受,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对现实政治也会产生批判或赞助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乐记》发挥了孔丘重视音乐社会教育作用的观点,强调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巨大感染力量,认为“礼、乐、刑、政”都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它们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www.xing528.com)

《乐记》还认为,音乐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强调其政治、道德的标准,所谓“德成而上”,就是说有了合乎“礼”,即封建的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的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才是上等作品。艺术标准在这种意义下是次要的,所谓“艺成而下”。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艺”是无关紧要的,它指出音乐是“德”开出来的花朵,它要引人喜爱,总不能没有艳容与芬芳。所以音乐必须要有艺术性,必须“治其饰”,就是说要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乐记》作者看来,合于他的阶级标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才是应该提倡的“德音”、“和乐”,否则,就是应该反对的“溺音”、“淫乐”。

《乐记》出现之前,除有墨子老子分别对音乐持否定态度之外,还有不少人发表过一些有一定价值的音乐思想,如郑史伯、郑子产、医和、伶州鸠、师旷、孔丘等,但未有完整的论著。公孙尼子全面地总结继承和改造了儒家学派利用音乐维护统治的经验,对于音乐的上述根本问题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具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乐记》中提出的观点,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