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解析分布式认知理论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解析分布式认知理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图1-5个体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的交互关系分布式认知在教学活动当中比较典型的应用实践是教室活动分析。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解析分布式认知理论

20世纪90年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对个体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却忽视了在认知活动中个体与外部事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认知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认知过程也受到信息技术极大的影响。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在传统认知观点注重个体研究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某一活动的观点。

分布式认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它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功能系统[29]

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认知不仅在个体内分布,也在个体间分布。不仅在媒介中分布,也在社会、文化中分布,还在时间中分布。

(1)认知分布于个体内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结构,认知是人脑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在人脑内部是分布的。

(2)认知分布于个体之间。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个体所处的环境、教育、动机及风格的影响。没有两个个体的认知是完全相同的,知识在个体间是不均匀分布的。例如在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的学生之间,知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认知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当中,通过交流,使得知识与经验在不同的个体间传递,丰富个体的认知世界

(3)认知分布于媒介中。媒介不仅是外部环境中的实物媒介(如计算机、书面、地图等),也可以是内部的非实物媒介(如个体的表情、动作、记忆)。知识经验既可以通过实物媒介进行外显表达,也可以通过内部媒介进行内部表征。如图1-3所示,认知在不同的媒介之间相互传递。正是有了媒介的存在,才让知识经验得以传播与存储。

图1-3 认知在媒介中分布(引自Cole,Engestrom.1993)

(4)认知分布于社会中。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如图1-4所示,认知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具体情境中(例如在餐厅),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不仅分布于工具(菜单、椅子和桌子的布置、桌号)中,而且分布于规则(例如,就餐后离开餐厅前付账等)中,分布于负责着不同性质工作的人(例如,是服务员,而不是洗碗工,负责餐厅内就餐的各项事务)中[30]

图1-4 认知在社会中分布(引自Cole,Engestrom.1993)(www.xing528.com)

(5)认知分布于文化中。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意义体系及其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科尔(Cole)认为,文化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认知,人类活动不断重复的社会性,使得人们的行为似乎有一种文化约束。不仅约束着个体的认知行为,而且为个体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基础。文化在面对面的实地交流中才能被体会或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6)认知分布于时间上。从个体角度而言,认知分布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历史之中,历史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成人常常根据他们自己过去的或文化上的经验来解释儿童的一些行为。从社会角度而言,人的认知活动离不开人工制品,而不同历史时代的人工制品,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物质性(满足个体需要)和观念性(历史时代特征),人工制品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时间分布的过程。

分布式认知依旧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分布式认知作为认知活动的一种,是无法脱离个体谈认知的。可见个体的认知活动依旧是分布式认知的主体。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认知过程都能轻易地分布出去,例如高级的智慧活动。所罗门(Salomon)提出了一个描述分布式认知的交互模型,如图1-5所示,认为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认知是一个在分布式环境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1]

图1-5 个体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的交互关系(引自周国梅,傅小兰.2002)

分布式认知在教学活动当中比较典型的应用实践是教室活动分析。海奇(Hatch)和加德纳(Gardner)认为,学生在教室里的认知活动受到三方面的影响:文化力、地域力与个人力。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描述教室中认知活动的同心圆模型,如图1-6所示。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个体的智力和兴趣等是在与同伴、家庭成员及老师的交往中形成的,受当时所提供的资源的限制,受文化价值和期望的影响。儿童带入情境中的技巧和兴趣则会使老师或父母重新安排本地情境并提供不同的物质资源。文化价值和期望会随着时间、个人兴趣和技巧、本地情境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在同一文化中,这些力对不同个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32]

图1-6 影响认知的各种力的同心圆模型(引自周国梅,傅小兰.2002)

分布式认知跳出了传统认知强调个体认知的局限,以功能系统为新的分析单元,认为智能存在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使用的工具、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学习者之中,强调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同时这也与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学习下教师的认知过程不谋而合。也即从分布性认知的视角来看教师的学习,技术并非只是传递知识与经验的一种媒介,也是分布性认知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持学习者进行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借助于分布式认知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者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同时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完善的认知工具来支持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和技术之间形成了新型的认知伙伴关系[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