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20]。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就像一棵有生命的榕树,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生长、变化过程。图1-1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三级结构假说示意图基于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新建构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挑战,即网络化学习导致所学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的问题,王竹立于2011年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理论,并将其命名为“新建构主义”(New Constructivism)。

在王竹立看来,网络时代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19]。一方面信息如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远远超出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线性结构,将知识以网状立体三维的结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并且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人们获得的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如何将海量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识变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目前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建构主义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应对挑战是该理论的出发点,知识创新则是该理论关注的终极目标。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作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新建构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应对挑战、实现知识创新这个中心的。可以说,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20]

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就像一棵有生命的榕树,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生长、变化过程。并且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见图1-1),认为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于榕树的结构。三级结构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知识的三级结构互相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把知识看作一棵有生命的树,意味着知识有一个生长和变化过程,可以诞生、成长,也可以凋谢、死亡。新陈代谢同样是知识树的生命特征[21]

图1-1 新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三级结构假说示意图

基于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新建构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知识嫁接的过程,即将前人的知识(属于理性知识、间接知识)如同果树嫁接一样,“嫁接”到后人(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二级结构中去。嫁接是一个不完全等同于主动建构的过程,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性质,后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前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自主建构;同时嫁接的目的是为了结出新的果实,即实现知识创新。

新建构主义认为受教是“被嫁接”,自学是“自嫁接”,教与学技术是知识嫁接技术[22]。信息技术为知识嫁接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使得嫁接的内容不仅是前人的知识,还有计算机与网络加工处理过的知识,并且嫁接的方式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与渐进性。在网络时代,让学习者学会“自嫁接”尤其重要。

同时,网络时代的知识结构也与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曾经像金字塔一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主要来自学习者外部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开始向以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蜘蛛网形知识体系转变。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主张知识本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在网络时代,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像蜘蛛织网一样,围绕一个核心,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每个人的知识之网会越织越大,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获得相应的提高。这种蛛网式结构紧紧围绕兴趣与需要而建立,较少冗余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并且与个人的实践与经验紧密结合,效率更高,结构更科学合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所不同,人和人之间更容易协作与互补,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www.xing528.com)

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核心思想就是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博文的不断“改写”,以实现化整为零、知识创新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地改写、整合,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23]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分为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步骤。“积件式写作”阶段:学习者将获取的原始信息以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与复述,这就是一个原始的素材与小小的积件。“个性化改写”阶段:当积件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学习者会对碎片化的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个或多个积件进行个性化“改写”,并对多个知识“积件”进行初步重组,同时与自己原有的个人知识体系进行对接。“创造性重构”阶段:经过个性化改写之后会产生一些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的会被接纳,有的不被接纳,那些不被接纳的则暂时处于游离状态。当越来越多游离的知识不断碰撞,并冲击原有的知识体系,则有可能会带来新知识或旧知识发生变形与重构,产生出全新的组合。

新建构主义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包容性思维”,是指将一些看似互不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观点、理论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互相兼容、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的思维方法。具体做法是:在一种理论或观点前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或限定条件,使之能与另一种理论或观点和平共处、互为补充。包容性思维可以把信息与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主张从正面发掘一切观点中的“合理内核”,并将其“包容”在一起。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见图1-2):

图1-2 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

如今我们的教师学习也面临着信息超载与碎片化学习的问题,新建构主义提出的零存整取学习策略以及包容性思维、三级知识结构体系等,对当下教师学习的认识也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