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丛衣集中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丛衣集中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些隐约可见的历史痕迹,如何基于后市河与新场大街之间的区域进行空间更新,并酌情恢复部分“河街四进”的空间形式,成为应对新场古镇历史形态日渐消失、对其进行挽救的关键切入点。“河街四进”的空间原型是新场古镇独特的“基因”14,是历史的精髓,而纵向院落的空间多变性和河街的交通灵活性又使之具有置换各种现代使用功能的潜质。14 “河街四进”15 “河街四进”片段拓展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丛衣集中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位于上海浦东区的新场古镇,至今已有1300 余年历史,整体形态基于井字形的水网格局,其中的后市河是小镇生长的最重要骨架,大量民宅沿后市河一字排开,并在河东形成了一条平行的商业街—新场大街。明清时期,后市河与新场大街之间的区域发展成为小镇最核心地段,由于特殊的“河—街”地形,小镇孕育了横跨“街道—住宅—河埠—花园”的独特居住模式,可称之为“河街四进”,是一种专属于地方的片段空间形态13。然而,“河街四进”大多已在今天的空间利用中被拆解,特别是花园部分。面对这些隐约可见的历史痕迹,如何基于后市河与新场大街之间的区域进行空间更新,并酌情恢复部分“河街四进”的空间形式,成为应对新场古镇历史形态日渐消失、对其进行挽救的关键切入点。

整体的空间谋划有如绘制一幅城市场景的立轴,是在更大尺度上思考场所的意义。“河街四进”的空间原型是新场古镇独特的“基因”14,是历史的精髓,而纵向院落的空间多变性和河街的交通灵活性又使之具有置换各种现代使用功能的潜质。前者可视为空间更新中不可变动的基因式“原型片段”,后者则是根据实际环境条件和使用需求进行形态和功能上拓展的“变形片段”。

13 新场古镇航拍

具体而言,新场古镇的“原型片段”即为历史上出现过的以私人居住为主要用途的空间单元,衍生到今天的生活中则是一种园林别墅结合花园宅院的形式(模式A);“变形片段”的创造则秉承两个原则:一是空间上河两边的宅子和花园需一一对应,二是功能上两者需得到互补。结合目前已经在镇里出现的当代功能和可能出现的空间利用形式,给出以下4 种空间演化的可能:①客栈结合室外客厅(模式B);②檐下商街结合迷你公园(模式C);③微型展览馆结合室外展厅(模式D);④几栋相邻房屋组成的创意工坊并结合多功能广场(模式E)15。应当注意的是,实际的空间改造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并不需要严格恪守传统的建筑形式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入新的功能、空间流线与使用方式,甚至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允许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以真实地呈现小镇在时间上的生长和延续。

后市河和新场大街之间地段的空间更新即在此5 种片段模式基础上展开,但不是一揽子工程,而是根据现场条件和业主意愿(如老宅状况、收储情况等)植入“片段”,共挑选了7 处作为恢复“河街四进”的试点。除了保留完整的张氏宅第作为典型的“河街四进”原型进行恢复,其余宅子均进行了一定的当代功能拓展16。不仅老宅的再使用有了更强的公共性,也使本身有“景观”无“人气”的后市河西岸与街道主体建立了更多联系,重新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场所。(www.xing528.com)

“河街四进”的“原型片段”提取和“变形片段”的衍生,提供了一种在中等尺度上重塑历史空间场所的范式: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形态的片段结构特征,又提供了引入当代功能的可能方式,激发了传统空间活化的潜能,最终实现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人与空间的紧密联系。

14 “河街四进”

15 “河街四进”片段拓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