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丛衣集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丛衣集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诗句与出土文物“双人首鸟身俑”和“双人首蛇身俑”的寓意暗合,不免成为设计中文化景观塑造的重要依据。[2]不难看出,考古文化的诗意叙述,踏寻着隋炀帝的诗情画意,在情景景观与空间穿越中,以情感体验与意境渲染,叙述着公园文化景观的整体意境。

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丛衣集

隋炀帝与萧后墓葬的发掘,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 多件,其中“随故炀帝墓”“十三环金玉蹀躞带”“人首蛇身俑”“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伏听俑”等,体现了南方长江中游地区较为普遍的陪葬特点。其中,“十三环金玉蹀躞带”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玉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而“双人首鸟身俑”(隋炀帝墓)和“双人首蛇身俑”(萧后墓)7 则是隋唐时期典型的陪葬文物。于是,在设计中体现墓葬的文物价值成为认知隋炀帝及其隋唐风韵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外,更具魅力的是,隋炀帝亦可谓才华横溢的诗人,存世的40 多首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意境优美,感情真挚,且融合南北诗风,一扫南朝绮丽,开创清丽质朴的诗句气象。如“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寒鸦飞树点,流水绕孤村”“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2]90-91 等,不仅给人带来自然的意境体验,也充分体现了隋炀帝与萧后在颠沛流离与聚散离合之间流露的侠骨柔肠。这些诗句与出土文物“双人首鸟身俑”和“双人首蛇身俑”的寓意暗合,不免成为设计中文化景观塑造的重要依据。

如果经典的叙事架构,包含了时态、语义、语态等明确话语的本体组织,那么后经典叙事学,则从对本体的展示转向体验逻辑的建构,即强调借用新的分析工具进行介入式研究,并在共时与历时性的叙事结构中,找寻历史语境对叙事结构的发展,进而从形式化的结构向意识形态与日常体验转变[3]。于是,规划设计中隋炀帝与萧后墓葬的文物价值、留存诗句的意境,以及隋炀帝、萧后之间的情感,以叙事体验的方式融于城市的地景营造与空间序列,并以“翠冈碧水舟不系,河如玉带意难离,我梦江都逶迤柳,别有相思永同心”的叙事情境得以展现8,具体而言:

翠冈碧水舟不系:墓葬展示馆覆土植草,既为保护之可行,也是封土之追远,更喻蜀冈之葱茏。冈下静淌一湾碧水,岸边隋唐文化展示馆晶莹剔透,轻盈玲珑,喧嚣时似炀帝下扬州之盛装龙舟,静谧处又感野草闲花舟自横。

7 墓葬出土文物。左上:十三环金玉蹀躞带;右上:双人首蛇身俑;右中:双人首鸟身俑;下:隋炀帝与萧后墓葬项目考古资料照片

8 “翠冈碧水舟不系,河如玉带意难离,我梦江都逶迤柳,别有相思永同心”的叙事意境(www.xing528.com)

河如玉带意难离:隋唐运河自洛阳起,一往东南,一至东北,似打开的玉带十三环。炀帝取道运河三下江都,绿荫一千三百里。遂取河之形,布白沙,洒玉环,外则植篱隔城市喧腾,内则平日里桃红柳绿,夜幕下流萤点点。

我梦江都逶迤柳:语出隋炀帝诗词“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飒洒林花落,逶迤风柳散”;扬州之名亦源出“隋堤柳”。自入园一路逶迤,似高高山头立,如深深海底行,建筑景观浑然,室内室外倏忽。转换之间,柳色如烟絮如雪。

别有相思永同心:语出隋炀帝诗词“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炀帝萧后感情甚笃,身后几经流离,但终归同坟,是为圆满。参观墓体的环形廊道,建筑屋顶的凹凸咬合,大地景观的阴阳圆融,皆是情定扬州的娓娓诉说。[2]

不难看出,考古文化的诗意叙述,踏寻着隋炀帝的诗情画意,在情景景观与空间穿越中,以情感体验与意境渲染,叙述着公园文化景观的整体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