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学演化与嗓音训练:从自然声区到中声区

声学演化与嗓音训练:从自然声区到中声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及其共鸣腔体的调节状态都不同,所发出的声音音色、音量、音域及嗓音性能也就各有差异。自然声区、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中声区是进一步实现声区调节、统一声区、扩展音域、发展高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基础。要耐心地反复练习,直到在中声区范围内喉头基本稳定、喉咙打开、气息有支点、声音流畅、运用自如,打基础的工作方算合格。

声学演化与嗓音训练:从自然声区到中声区

歌唱艺术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在于它是通过不同特色的嗓音的艺术表现。歌唱者自身不同的嗓音性质,通过训练和发展就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嗓音性质之所以不同,又是由于人们的生理条件不同。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及其共鸣腔体的调节状态都不同,所发出的声音音色、音量、音域及嗓音性能也就各有差异。歌唱训练在发展音域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歌唱者都具有明显的声区差别,歌唱训练要达到上、下声区统一通畅,就必须认清自身嗓音的特点,在训练中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嗓音声区的划分虽然是美声唱法嗓音训练的重要理论,但它对于艺术歌唱中各种唱法的技巧训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嗓音的分类

由于每个歌唱者的特色所构成的不同的声音性质,特别是性别的不同,发声器官中声带和共鸣腔体的差别,从而导致了不同嗓音的产生。从歌唱的整体发展和嗓音艺术表现的要求而言,我们可根据歌唱者的具体条件将嗓音进行分别归类。

嗓音的分类首先是由于生理条件不同,但确定歌唱者的声部又不能简单地看生理条件,还需要仔细地观察歌唱者嗓音的音色、常用音域以及换声点的高、低等综合情况来划定。

1.音色

指歌唱者声音的色彩。由于声带的长短、厚薄、宽窄,发声状态中共鸣腔体的形状以及管子的大小等差别,歌唱时发出的声音色彩就各不相同,由共鸣腔体产生的各种泛音是判断音色的关键。音色在歌唱声音中表现为明亮、清脆、浑厚、灰暗、柔美等各种不同的色彩,是声部分类的主要依据。

2.音域

音域是指歌唱者在自然状态下所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它是声部划分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自然音域(没有训练前)一般都在一个八度左右,而经过训练则可能达到两个八度左右,也有极少数歌唱家的音域可达到三个八度。不同的声部在自然音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换声区

在发声过程中,歌唱者从一个声区进入另一个声区时,总有几个音对歌唱的自然表现形成阻碍,唱起来比较难受,音色等都会发生变化,歌唱训练就将这几个音称为“过渡音”,也叫换声区。不同的声部有不同的换声区,由于不同的嗓音条件,同一声部的换声区也有可能出现上、下大二度的差别。

歌唱训练常会遇到有些男女高音声音较宽厚,音色也与中音较相似;而有些男女中音,却能达到接近高音的高度。对于这些一时难以判断的声部,不可急于下结论,可通过自然声区的训练,观察其在向上、向下扩展音域时,向哪一端发展更为容易。歌唱训练中,换声点出现在哪个音上值得高度重视。

(二)嗓音的训练过程

在声音的音高调节中,声带机能的运动形态、振动频率及其共鸣泛音的比例差异等因素导致形成了声音的音色变化。通常,未经正确训练的嗓音,在歌唱状态下很难实现这种音色变化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的天然声区的统一。因而需要在声乐训练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歌唱者的歌唱条件积极改善发声方法,通过声区转换的训练提高发音能力,稳妥地扩展音域,从而获得丰富的声乐表现力。

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先生认为,声区的转换与统一如“驾驶汽车换挡一样”,他说,“汽车有几个挡,当一个有经验的驾驶者在换挡时,使人感觉舒适、轻便”,并说,“这亦是发声的技术,使声音各区衔接统一。使发声器官在各种适当的位置上,都能均匀运动,使三个声区能互相融洽配合”。可见,歌唱者在低、中、高三个声区的演唱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基础,如保持喉位稳定、喉咙打开、气息通畅、高位共鸣,且要达到音色均匀、声区融合、相对一致。在声区转换时,避免出现过渡的痕迹,以及各声区之间声音位置的不协调、不统一。

1.自然声区的训练

所谓自然声区,是指喉头稳定、声音流畅、音色明亮,不费力就能唱出来的,接近说话音高的音区。自然声区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自然声区的声音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于自然色彩的声音。

自然声区是训练中声区的基础起点。从自然声区开始,向高、低两个方向逐渐延伸,从而巩固中声区。自然声区、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对嗓音训练来说,基础必须打得扎实。急于唱得响、唱得高、唱自己尚不能胜任的歌曲,会产生一些不该有的毛病,丧失漂亮的音色,甚至误入歧途,走弯路。所以,中声区的训练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草率从事。

2.中声区的训练

中声区以语言发音的自然音域为基础,呼吸支持、嗓音安放与共鸣调节等歌唱技术比较容易掌握,是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声区,也是声乐作品中运用最多的声区。歌唱的训练目标,最终将达到声区的统一,而声区统一取决于中声区歌唱机能的基础状态。(www.xing528.com)

训练中声区,第一,音量不宜太大,以中等强度为好;第二,嘴不要张得很大,发声时,似乎感觉元音是从嘴外扔向舌面。由于自腹部的气息将声音向上齿龈后回送,唱一系列音,气息要均匀。不要因为高于其他音而用气较多,唱得较响;也不要因为唱到最后气息不够而“塌胸”或将最后的音的音位降低。要始终保持住膈肌和两肋的张力,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的支点上,并要唱得均匀,感觉一个比一个音更远地,向前方唱去。身体—特别是下颌,不要向前倾,而要保持稳定、松弛。

建立良好的中声区是进一步实现声区调节、统一声区、扩展音域、发展高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基础。声区的转换以及许多高难度的歌唱技巧与方法,均建筑在中声区稳定的发声基础之上。因此,耐心地进行中声区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要耐心地反复练习,直到在中声区范围内喉头基本稳定、喉咙打开、气息有支点、声音流畅、运用自如,打基础的工作方算合格。通过正确而循序渐进的机能调节,打好中声区良好的混声基础,才能进一步获得声区的扩展,完善歌唱的有效音域。

发声操作方法。如果有的歌唱者已明确并基本掌握了中声区唱法,可要求他在换声的音上,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微小的倒抽一口气的动作,犹如“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推开和稳定咽腔(咽腔决不能缩小),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之逐渐张开,此时感觉声音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样,声音就自然地进入换声区。此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加强气息的流量,或增加音量,不是像唱渐强,而是像唱渐弱,并且要将所唱的元音依靠上唇。以上面部表情肌的收缩,将元音逐步集中变窄。这时,气息下沉丹田,喉头不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自然地下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在硬腭的外部做母音变窄的动作,并于前端形成,绝对不可在喉咙里做动作,造成一种舌根缩紧的“厄”音。这样既不起换声作用,又影响吐字的准确性。将元音变窄并不会影响吐字。以生活中的穿针引线为例:穿针需将线头捻尖,否则过不了针眼;线穿过了针眼便可随意引线。将元音变窄,使声音顺利地进入高声区,由于音位高,吐字便仍然清楚,听众也不会觉察元音所起的变化。

关于换声技术与手法,声乐界有“关闭”或“掩盖”的说法。意指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过渡时,不能完全延续中声区声音的开放状态,否则会出现声音突变甚至破裂的现象。可以在中声区与高声区的衔接处,采用“混声”及集中声音、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声音平稳进入高声区(即头声位置),获得相对统一的声区转换效果。

对于换声区的训练方法,传统美声学派主张采用的是母音调节的方法。就是从过渡音开始,即采用在元音中逐渐融入“o”或“u”的成分,目的在于起到稳定喉头并使声音集中、变竖、变窄、变圆的作用,以利于获得向高声区(即头声位置)的转换。

换声也被称为“歌唱家自卫嗓音的手段”。因为转换声区时,如不采用换声手段,声音便进不了头腔,导致头声与胸声的脱节,变成近似喊叫的自声。时间久了,甚至会出现声带闭合不拢,产生充血、声带肥厚、长息肉、生小结等病变。

3.女声真假声混合的练习

歌唱声音的发展都是以真声为基础的。声音从低声区、中声区再到高声区运动的过程,也是真声成分逐渐减少,假声成分逐渐增加的过程。

由于女声部真假声的表现形态比男声部更为明显,真假声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女声真假声有机地混合是初期声音训练必须经历的过程,混合是否得当是决定音色是否动听的关键,甚至会影响到声区,特别是高声区的发展。

女声真假声脱节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真声成分过多,从低音区到中音区完全是真声(大本嗓),到小字二组C再也唱不上去,或者小字二组C以上的音唱得声音纤细、虚弱,出现一粗一细、一真一假、一虚一实的声音;第二种情况是假声成分多,在没有巩固的真假混合的中音区时,就急于发展高音区。

4.声区统一的练习

(1)声区的差异性

声区的自然形态是不统一的。根据歌唱发音的科学机理,声带与歌唱声道的气柱频率决定着嗓音的音高。在歌唱状态下,发低音时,声带处于重机能状态;发高音时,声带处于轻机能状态。在演唱时,高声区高频共鸣泛音显示充分,低声区高频共鸣则相对不那么明显。歌唱者不能完全用演唱低、中声区的状态去演唱高声区,也不可完全用演唱高声区的状态去演唱低、中声区。由于声带机能的运动形态、振动频率及其共鸣泛音的比例差异等因素,形成的音色变化呈现区域性特征,声音在低、中、高三个声区的音色事实上存在差异,这也是解释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未经规范训练的嗓音是很难达到声区统一的标准的,而歌唱的审美原则要求全音域的声音达到统一协调的规范标准。歌唱的声乐艺术表现与演唱实践,应努力追求全声区平稳均衡的发音水准。如果声音不统一,会出现声区变化时音色忽明忽暗,忽而圆润、忽而尖锐,或者出现真假声打架、声音“破裂”或是有变换痕迹等现象,那么声音的质量与均衡、歌唱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歌唱的声区统一,需要通过正确的训练与调节,掌握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协同运作,实现循序渐进地从自然惯性状态到可自主控制状态的技术改造,完成科学自然的渐变过程。这样才能够使三个声区的声音达到声音效果的相对谐和统一、协调自如。

(2)声区的融合性

声区的统一是歌唱嗓音的技术与声乐艺术表现的标准之一。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训练实施上,声乐教师及歌唱者都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经验证明,只要通过正确的训练,逐步解决嗓音的均匀、合理调节,规范声音的技术标准,就能够驾驭歌唱音域的全部声区,实现艺术嗓音的丰富表现力,随心所欲地完成声乐艺术创造情感表现的目的。

通过歌唱实践可知,高声区单有高频共鸣,则声音单薄轻飘,力度不够,明亮有余而圆润不足;低声区单有低频共鸣,则显得低沉、空泛而缺乏光彩。因此,在歌唱发声的训练中,声区的转换需要随着声音向高声区运行的进程,在保持中声区基础音色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低频泛音成分,加大高频泛音的比率,同时,淡化过渡的痕迹,逐步使高音区实现以“头声”为主的形态,声音越高,“头声”比例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