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情绪的最底层是自我的不同层面,是人对于自身的根本性的思考和判断,包括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30多年前,有位叫奥尔兹的心理学家,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揭示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1.情绪的生理机制

人类大脑中间层的边缘系统,主要负责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的产生,俗称情绪脑,是人类的情感中心;处于最外层的大脑皮层是负责高级认识的理性脑。情绪脑一直在保护我们,它的职责就是悄悄留意周围,比如,驾车时即使在和乘客聊天,也能在这种大脑机制的帮助下无意识地注意到正向我们驶来的卡车。情绪脑辨别危险,然后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谈话上转移到卡车上,直到危险过去。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这种报警系统十分重要,甚至在今天,这种反应仍旧有用,当情绪过于强烈时,情绪脑对理性脑的掌控开始影响我们的心理机能,这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太情绪化”或者“不理性”。

两个大脑——情绪脑和理性脑,几乎同时接收外界信息,它们通过合作或者竞争,来控制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它们之间的合作或竞争,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当两个大脑矛盾不断时,我们无法开心,当情绪脑和理性脑合作时,我们会感觉到内在的平静。

2.情绪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可以用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如图5-2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示意图)。

影响情绪的最底层是自我的不同层面,是人对于自身的根本性的思考和判断,包括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关于生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让自我充满信心和对未来的渴望,渴望包括被爱的渴望、被关注的渴望、被认同的渴望、归属感的渴望、有价值的渴望、安全感的渴望、独立的渴望。人类具有灵性,从具有自我意识开始便有了爱与被爱的渴求,只是我们在不同阶段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因为我们有了渴望,所以就有了期待,这份期待包括了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和来自他人的期待,对爱与被爱来说,我们期待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我们甘心付出、乐于分享的同时我们期待自己是一个被人关注、被人喜爱、值得别人爱的人。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是情感互动的本源,我们期待我们的自我形象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期待自己的爱和关怀得到别人积极的回应和感激。

图5-2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示意图

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了期待,我们便有了基本的观点,包括信念、假设、预设立场、尊重等观点,使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基本的预设和预判,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的预判。因为我们有了预设,就有了标准,有了标准才有了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有了认知和判断我们才有了情绪的基本感受。比如现在有一个暗恋的女生,你一直期待得到她的青睐,你希望和她建立恋人关系,请注意这个时候就是你的预设,自从预设之后,你和这个女生的互动关系有了标准,也许你们并没有开始认识,但你会对她和其他男生走在一起感到不开心,甚至嫉妒,你对她没有注意到你而感到郁闷。这就是情感到情绪的最关键环节——来自期待的预设。

再来看感受,也就是我们的情绪,满意对不满意、喜欢对厌恶、兴奋对恐惧、喜悦对悲伤、狂热对愤怒等,事实上,这些情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由感受决定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然后才是具体的满意、喜欢、喜悦、兴奋、狂热等。这些根据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紧张度、情绪的激动程度、情绪的快感程度、情绪的复杂程度等变化组合出来的情绪千差万别,但都会影响到行为。情绪对行为影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有冰山隐于水面之下的心理体验部分,又有显于水面之上的应对方式的表现部分。

当你负性情绪更多的时候,不妨找一个独处的环境,“聆听”自己的情绪,深入地体会自己正经历的感受是什么:是内疚、怨恨、害怕、惊讶、还是哀伤?人的情绪不是单一产生的,常常是几种情绪混杂在一起的。这时,你要仔细分辨究竟哪种情绪是你目前最主要的,并留意自己此时的身体反应,然后,你需要与情绪“对话”,觉察情绪背后的信息。如焦虑提醒我们,不要懈怠,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恐惧让我们警醒,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危害性,全力以赴应对危险。(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我们碰上了令人高兴的事或痛苦的事。我们千方百计做成了一件事,这满足了我们获得成功的希望,于是我们就感到欢欣鼓舞;反之,如果我们的努力受到挫折,我们就会不高兴,甚至感到痛苦。

除了以上这个原因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刺激脑的某些部位也能产生欢乐或痛苦的情绪。原来,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专门分管快乐和痛苦的情绪中枢。

30多年前,有位叫奥尔兹的心理学家,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微电极是一种极小的电极,可以插入脑的各个部位,而不影响动物健康和各种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微电极向所插入的部位施加电流刺激,以观察动物有何反应。奥尔兹在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如果在某个地点对老鼠的一个叫下丘脑的部位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以后就老爱往这个地方跑,这引起了奥尔兹和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可以由老鼠自己掌握。只要老鼠一按这根横杆,埋藏在下丘脑附近的那个微电极就会产生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0.5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一旦学会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2000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000次/小时,而且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筋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杆。

奥尔兹等人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横杆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顾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架子,扑向那根能给它们以刺激的横杆。

奥尔兹通过进一步实验还发现,把微电极插入脑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边缘系统,也能看到老鼠拼命按压横杆的情景,所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内存在着快乐中枢。老鼠之所以一个劲儿地按横杆,就是因为刺激这个快乐中枢后,可以体验到欢快的情绪。

后来,这个实验在医院脑外科病人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医生征得病人的同意之后,在动手术时顺便刺激了一下相应脑部位,他们发现,病人挺喜欢这种刺激,如果把横杆的开关交给病人,他也很乐于去按压几下,这说明人脑中也有快乐中枢。

既然有快乐中枢,那么有没有痛苦中枢呢?心理学家把微电极插入其他一些脑部位,同时把开关装置改装一下,使老鼠按压横杆时能截断电流刺激。实验时,先对老鼠的这些脑部位进行电流刺激,老鼠会很不舒服,并学会按压横杆,截断电流,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老鼠的痛苦中枢。

人们推测在老鼠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用同样的方法也找到了“痛苦中枢”,这一实验结果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不仅要问:“人的下丘脑中有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吗?”

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和汤尔可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用电极刺激病人下丘脑的有关部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病人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当然此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在人脑中存在“快乐中枢”,但这些发现促进了人们对情绪的脑机制的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