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处道德深厚之地,避浮华者,努力修炼上德

处道德深厚之地,避浮华者,努力修炼上德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因此大丈夫应处身于道德深厚之处,不居住在道德轻薄的地方,有所处要实在朴实,不与浮华者交往。将德分为上德与下德只能说明每个人对德的修养有所不同,不能说上德是高尚的,下德就是不高尚的。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道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德也会随之而动。这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鞭策,是认为自己德的修炼还没有达到“上德”的程度,需要继续努力。

处道德深厚之地,避浮华者,努力修炼上德

题解〕守持道和规则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避免浮华。从根本上改正对德、仁、义、礼的认识错误,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等的德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实践德,因此才能真正体现德;下等的德所做的是使自己不失去德,因此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德。有上等品德的人没有作为,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作为的;有下等品德的人有所作为,是有明确目的。有上等仁爱的人有所作为,并不认为自己在实施仁爱;有上等义的人有所作为,是有目的而为。用上等的礼仪来对待而没有得到回应,就会动手将其清除。所以失去道会有德出现,失去德会有仁出现,失去仁会有义出现,失去义会有礼出现。说到礼,意味着忠诚信誉已经变得很薄了,成了表面的东西,成了动乱的祸首。要善于识别前面所讲到的德、仁、义、礼,它们只是道的浮华,其实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处身于道德深厚之处,不居住在道德轻薄的地方,有所处要实在朴实,不与浮华者交往。所以要去掉浅薄浮华而取敦厚朴实。

解析老子认为,对德、仁、义、礼的认识,有的在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浮华的表现;有的好像很深刻,实际认识很浅薄。所以大丈夫应居于道德深厚之处而避免浅薄,要抓住德、仁、义、礼的根本而避免浮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具有上等德的人做事,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按德的要求去做,却真正体现了德;具有下等德的人所做的是为了不失去德,这种不失去德的做法不是真正有德。如果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看成是对德的一种认识,用以加强自身修养,没有过错;如果将这一段话作为是否有德的评价标准,随意给他人的行为贴上上德或下德的标签,会有失于浮华和浅薄。是否有德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道的要求,而且德只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周易》将德分为德与厚德,老子虽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但也赞成《周易》对德的分法。将德分为上德与下德只能说明每个人对德的修养有所不同,不能说上德是高尚的,下德就是不高尚的。《周易》小畜卦君子帮助民众和朋友致富,大畜卦君王大畜天下,都是有德的表现,不能说君子之德是下德,君王之德为上德,应是同为有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上等德的人没有作为,是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德已普遍实施,天下已经受惠。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上,道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德也会随之而动。所以道没有“无为而无以为”,德也不会“无为而无以为”。认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一种对德的浅薄认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具有下等德的人有所作为,认为自己的行为还没有完全达到德的要求,所以要继续去做。这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鞭策,是认为自己德的修炼还没有达到“上德”的程度,需要继续努力。如果有人将他人对德的修炼和实践称为“下德”,则有贬低的意思,也是对德的认识浅薄的表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具有上等仁爱的人有所作为,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施仁爱。在认识上可以将仁分成“上仁”和“下仁”,但如果用上仁和下仁去评价仁的行为,就是在浅薄地看待仁。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有上等义的人有所为,对应得到帮助的人施与义。在认识上可以将义分成“上义”和“下义”,但如果评价义的行为时用“上义”和“下义”作为评价标准,也是一种浅薄的认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以上等的礼节来对待而没有得到回应,会动手将其清除。《周易》随卦、同人卦“小子”归顺孝王,受到了孝王的礼遇。“小子”归顺才会接受孝王的礼遇;如果“小子”不接受孝王的礼遇,就是表示不归顺,会被孝王“攘臂而扔之”。在认识上可以将礼分成“上礼”和“下礼”。“上礼”应是周到之礼,以周到之礼待人,人也应还之以礼。“莫之应”是没有还之以礼,是一种敌对态度,所以才会“攘臂而扔之”。这是对礼的一种浅薄认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无论是从道还是德的角度,都会有多种应对方法,“攘臂而扔之”不符合老子无为和不争的主张。(www.xing528.com)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道后,应推行德,用德来恢复道。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后推行仁,用仁来恢复德。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后推行义,用义来恢复仁。

“失义而后礼”,失去义后推行礼,用礼来恢复义。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当礼出现后,忠实和诚信就变得很薄了,一切祸乱因礼而产生。《周易》随卦、同人卦“小子”分裂的依据和借口就是礼,“小子”认为孝王继位不符合礼,才纠集同人搞分裂。由此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其他犯罪分子做不到的,可以称礼是乱之首。实际上将社会动乱都归于礼,是对礼的浅薄认识。随卦、同人卦“小子”只是以礼为借口,来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周易》颐卦、萃卦都是表现动乱的卦,但动乱不是由于礼的缘故,而是诸侯和厉王私欲膨胀所致。认为礼为“乱之首”,从认识上说是过于浅薄的。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要认识到前面所讲的都是道的浮华,也是愚蠢的开始。前识者之所以是道的浮华,是因为道与德须臾不能离开,失道即失德,失仁、义、礼。认为德可以恢复所失去的道,仁可以恢复所失去的德,义可以恢复所失去的仁,礼可以恢复所失去的义,是对道的认识上的浮华。对所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深刻认识,也没有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是以浮华来掩盖认识上的浅薄,会导致一连串的错误,所以是愚蠢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厚”是处于道德仁义深厚之处,“不居其薄”是不居于道德仁义的浅薄之处。大丈夫居于“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处,就是居于浅薄之处。大丈夫居于道的深厚之处,就不会对德、仁、义、礼认识浅薄,就能解决德、仁、义、礼所存在的问题。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处其实”,对德、仁、义、礼有真正的认识。“不居其华”,不用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浮华概念来界定德、仁、义、礼。浮华会掩盖所存在的问题,会有祸端产生。所以要去掉浅薄、浮华,居于朴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