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纺织者的努力与贡献

战时纺织者的努力与贡献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许多大企业家族离开高阳时,乡村纺织者们大多留在家乡,在抗日的恶劣环境中谋求生存。战争结束那一年,原有的3万台织机仅剩下1800台。高阳县城的纺织者被邀请加入一个日本人支持的织业分会,这一组织受新民会的控制。整个战争期间,原棉和棉纱紧缺,均由行业公会配给,天津的机械化纺织厂获得了优先权。流入高阳的少量棉纱——仅相当于1934年的4%左右——不足以恢复高阳的纺织业。

战时纺织者的努力与贡献

当许多大企业家族离开高阳时,乡村纺织者们大多留在家乡,在抗日的恶劣环境中谋求生存。他们的命运直接受到日本占领军经济策略的影响。日本在华北的策略是建立在使华北融入一个大的日本·朝鲜·满洲·华北经济共同体的前提下,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可以与来自日本和满洲的工业品交换。[282]尽管把这个计划描述为共同体,但是他们设计的是将华北地区作为一个殖民地,为日本提供关键的原材料,同时成为日本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在华北平原地区,最重要的原料品是棉花。战前,华北是主要的原棉出口地;20世纪30年代华北棉花主要经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是主要的购买国。中国棉花被出口到日本国内或日本在天津、青岛和济南建立的棉纺厂。因此,为了实现扩展纺织业的目的,日本希望建立这些战前基地,计划扩大生产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283]

棉花对中国的织布工业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战争爆发之前,高阳以多种方式被卷入棉花产业:原棉的出口地、纱线的进口地以及织成品的出口地。有些年份粮食生产成为许多家庭的附属工作,这些家庭的收入水平取决于织布业而不是农业生产。就像我们前面看到的,当地家庭平均收入的70%—80%来自于织布业。1939年后日本的执政者发现,如果不恢复乡村家庭收入的基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就难以稳定。[284]

1939年1月日本占领高阳时,他们发现这个地区在战争爆发的两年内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许多地方精英逃走了,很难找到地方合作者来建立日本的伪政权。日本人任命的地方长官和他的随从人员都来自河北的其他地方;该地方长官毕业于日本的军事学校。[285]194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高阳县的人口下降了20%多,从1935年记录的180408人下降到1941年的140264人。人口减少最明显的是高阳县城。1939年1月日本占领军到达时,高阳城几乎被当地居民遗弃了。日军的先头部队发现高阳城仅剩下500人,大多还是乞丐,在高阳作为繁华的商业中心时,居民曾达1.5万人。随着秩序的恢复,人口渐渐增加,1939年春末,高阳城人口上升至3000人。回来的大多是穷人,依靠日本人控制下的政府的救济品生活。[286]1938年,为了方便抗日部队的前进,环绕着高阳县城的厚厚的砖墙被拆掉了。工厂和商店关了门,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乡村里曾在高阳打工的织户也离开了,因为商号和工厂的关闭使他们失去了就业机会。许多织户陷入缺乏食物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卖掉织机。织机被拆成几个部分,木架子做燃料,铁轮当废铁卖掉。战争结束那一年,原有的3万台织机仅剩下1800台。[287]

日本侵略者曾试图恢复织布业,但大多失败了。在恢复的过程中,日本人意图将经济恢复政策与对社会的控制结合在一起。高阳县城的纺织者被邀请加入一个日本人支持的织业分会,这一组织受新民会的控制。新民会是日本负责在安抚工作中提供民事帮助的机构。加入织业分会必须有一封担保信,并且同意将织机搬入日军驻守的高阳县城。一位高阳城附近南边坞村的村民报告说,他曾参与日本人的纺织计划。他和另5名家庭成员被要求带着织机搬入高阳。他回忆说他们村有20户农家参与了这一计划,20户家庭互相为对方提供担保。由于高阳县城的人口大量减少,所以很容易找到便宜的住所。战争结束前,他们得到的报酬是稳定的,而且高阳县城的物价也很稳定。织布所用的棉纱由织业分会以配给的形式供应。[288](www.xing528.com)

织业分会在一间日本洋行的监督下运作,这家商行负责提供棉纱和收购成品。北泽洋行于1939年来到高阳,当时日本刚刚再次占领高阳,北泽洋行元月份开始营业,不久就资金短缺。1940年5月北泽被卖给日本纺织业巨头东棉洋行——大型贸易行三井洋行分支,东棉洋行在高阳一直经营到战争结束时。[289]

鼓励本地商业的发展是日本统治的一个目标,1939年成立了一个伪商会[290]由于日本商行垄断了天津的日本棉纺厂生产的棉纱的供给,使得中国的商行很难进入纺织业务。整个战争期间,原棉和棉纱紧缺,均由行业公会配给,天津的机械化纺织厂获得了优先权。流入高阳的少量棉纱——仅相当于1934年的4%左右——不足以恢复高阳的纺织业。[291]

原棉、棉纱的紧缺,以及日本棉纺厂不能维持稳定生产所造成的供给不稳定,使得恢复乡村织布的失败在所难免。令人诧异的是他们确实做了恢复织布工业的努力。东棉洋行变向乡村织户供给棉纱为配给,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曾经树立了高阳特色的染整工厂几乎都关闭了,人造纤维无法再得到。根据日本调查人员的报告,以及参与纺织计划的织户的回忆,当时所有的产出都是原色棉布。由于游击队的攻击,陆路水路运输都非常困难。随着战前建立的销售网的毁坏,高阳织机的产出被纳入东棉洋行的运作体系:织出的布经天津工厂染整后,以东棉洋行的品牌出售。无疑,即使东棉洋行有垄断权,它也很难在高阳的纺织贸易中盈利。1942年调查高阳经济形势的南满铁路研究所的调查人员建议日本政府应当把工业归还给中国人控制,这样本地经营者或许会更加成功的把工业导向盈利。[2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