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做事,再谈利益:孔子的儒家智慧

先做事,再谈利益:孔子的儒家智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俗地讲,就是先把事情做好了,然后再谈报酬和利益。先做事,后获利,这就是仁。子贡向孔子请教:“假若有一个人,带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能称得上仁吗?”那么,什么是“能近取譬”?仲弓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先做事,再谈利益:孔子的儒家智慧

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孔子对仁的界定各不相同。

第一,“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我的观点和学说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等孔子出去后,其他同学便好奇地问曾子:“先生指的贯彻始终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曾子说:“先生指的就是忠恕而已。”忠是忠实,恕是宽容、宽恕。孔子强调做人要忠实,还要宽容。

第二,“先难而后获”。

有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通俗地讲,就是先把事情做好了,然后再谈报酬和利益。不能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先把全部好处捞到手。先做事,后获利,这就是仁。但是,孔子并不排斥应得的收获和报酬,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向孔子请教:“假若有一个人,带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能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简直是圣了!这恐怕就连尧、舜都难以做到吧?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仁了。‘能近取譬’,就是达到仁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什么是“能近取譬”?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作为一个仁人,就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想一想。反之,就是要把别人放到自己的位置上,想想这事发生在我身上的话,该怎么办?不要对自己一套标准,对别人另一套标准。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仁。

第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回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就是一切严格按照礼的规定来要求自己,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不能违背礼。具体说来,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标准: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第五,“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仲弓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祭祀,态度一定要严肃恭敬。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不要让自己招致任何不满和怨恨。”后世往往单独摘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标准。其实前面所说的恭敬严肃和后面所说的免招怨恨,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脉相承的,不要断章取义。严肃恭敬的态度,是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待人接物最庄重的态度。只有庄重严肃,才不会招致怨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一句能让人受用终生的话?孔子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白了,还是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通行的关于“仁”的解读。

第六,言语谨慎。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www.xing528.com)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说话慎重。”世间事,大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然做起来很难,说的时候能不慎重吗?君子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说大话,不能轻易许诺,就是为了避免做不到时,不仅面子上难堪,而且会失去信用。所以,话说出口时,一定要思考再三,慎之又慎。

第七,“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一条,就很简单了,也是广为传颂的。仁,就是爱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就是仁人。

第八,“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这一次,孔子给樊迟的关于仁的解释,跟上一次又有明显不同。仁,是“爱人”,我们容易理解;仁,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不是有些费解呢?在这里,孔子又把“仁”和“恭”、“敬”和“忠”联系在一起了。关于“忠”,已见上文“忠恕”。关于“恭”和“敬”,就是上文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中所强调的恭敬。

第九,“刚毅木讷”。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意思跟现代汉语的“刚毅”基本一致,“刚”就是“无欲则刚”,“毅”就是坚毅。木讷,就是口拙,不善言辞。“刚毅木讷”,是巧言令色的反面。孔子是十分讨厌能说会道之人的,他反复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还说“巧言乱德”,又说“利口覆邦家”,孔子把这种人称作“佞人”。

第十,“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请教一个人该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这便是仁。”子张接着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戴;待人诚实,就可以取得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功劳显著;待人慈惠,就足以役使人民。”

第十一,“事大夫之贤者,友士之仁者”。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言了,它的出处,则是孔子对仁的解释。孔子告诫子贡,到一个国家任事,就要侍奉贤能的大夫,结交有仁德的士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跟仁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自己也会成为仁人。

以上种种表明,孔子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对象,对仁的解释,各不相同。即便对同一个弟子在不同时间回答也不尽相同。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管仲之仁”,《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和子贡都纠结于如何定位管仲这样的人。管仲本来辅佐公子纠,但是没有为公子纠效死。他们两人应该是在怀疑管仲的“忠”。但是,孔子的标准再次改变了,这一次,他抛开了“忠”,而是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历史贡献出发,肯定管仲之仁。不动武就解决了和平问题,没有流血和杀伤,也没有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管仲功不可没,这当然就是仁。这里,孔子又把仁跟个人的社会贡献联系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