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儒家智慧:兼济天下、仁斯至

孔子的儒家智慧:兼济天下、仁斯至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朝有三个仁人,即微子、箕子和比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的儒家智慧:兼济天下、仁斯至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孔子说:“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商朝有三个仁人,即微子、箕子和比干。什么样的人在孔子眼里算是仁人?换句话说,仁人都具备什么品质?孔子说过以下的话: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www.xing528.com)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仁之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中。长期陷入贫困他们就会为非作歹,长期处于安乐他们就会骄奢淫逸。

仁,是君子精神和心灵上的依托,孔子认为,理想的人生状态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但是社会上还是不乏不仁之人。所以面对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孔子不由得感慨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之人,即便学了礼、学了乐,又有什么用?又能对社会有什么裨益呢?“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的时候,避免不仁之人影响自己。能抽出一天的时间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实行仁上吗?我还没见过客观力量不够的,都是主观不够努力。或许存在客观力量不够的人,但我没遇见过。”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主张要靠个人的自觉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只要努力,仁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因此,仁,就在于一念之间。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你想做到,就一定能做到。如果你没有做到,理由只有一个——你主观不够努力,不需要找客观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