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守礼,兼济天下-兼济天下 孔子的儒家智慧

孔子守礼,兼济天下-兼济天下 孔子的儒家智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这是孔子最大的担心和忧虑。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一副谨慎而恭敬的模样,似乎没有容身之地一般。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之前,孔子同下大夫交谈的时候,态度不卑不亢而且温和愉快;同上大夫交谈的时候,和颜悦色而且公正直言。孔子受国君之命接待宾客时,进退完全合乎礼数。孔子是个很有分寸的人,知礼又守礼。

孔子守礼,兼济天下-兼济天下 孔子的儒家智慧

第一,在太庙。

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在太庙里,大小事情孔子都要问个仔细。他的谦虚与谨慎,正是对礼的恭敬与尊重。可是,这样谦恭慎重的态度,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质疑。于是,就有人非议道:“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谁说孔子懂得礼数?他进入太庙,大小事情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闻听此言,说:“这就是礼数。”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这是孔子最大的担心和忧虑。恢复周礼,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理想。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第二,在本乡。

孔子在自己的家乡,会以什么样的形象示人呢?“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你一定想象不出来,他在本乡本土,从不抢任何风头,总是表现得十分温和恭敬,看上去像是不善言辞的样子。这里的孔子,应该是朴实而且老实厚道的,跟乡里人自然也就没有距离。

第三,在朝廷。

孔子当真不善言辞吗?他只是在自己的家乡不想表现得伶牙俐齿、咄咄逼人而已。他在宗庙、朝廷的表现,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他在宗庙里、在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说话十分到位。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论语·乡党》)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一副谨慎而恭敬的模样,似乎没有容身之地一般。他不站在门口中间,脚也绝不会踩到门槛。当他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立刻显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了,说话轻柔得像中气不足一样。当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时,他那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屏住气不呼吸一般。等从堂上退出来,走下台阶时,他的脸色便舒展开了,换上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下了台阶,他会加快步伐向前走几步,那姿态如同鸟儿展开双翼。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又是一副恭敬不安的模样。(www.xing528.com)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论语·乡党》)孔子出使别国时,手里拿着圭,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像是举不起来一样。向上举时,如同在作揖;放下时,好像在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是在战栗,他迈着小步直直地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他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私下见面时,他则是十分轻松愉快的。

第四,与公卿大夫的交往与交谈。

孔子跟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一起,其言谈举止也不一样。“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乡党》)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之前,孔子同下大夫交谈的时候,态度不卑不亢而且温和愉快;同上大夫交谈的时候,和颜悦色而且公正直言。国君到来之后,他则显得有点恭敬不安,但又谨慎合宜。

第五,应召接待宾客。

孔子受国君之命接待宾客时,进退完全合乎礼数。“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这时,只见孔子的脸色立即显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变得快捷,他双手向左、向右作揖,衣服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向前、向后摆动着,整齐不乱。他快步行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宾客离去后,他必定向君主汇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望了。”

总之,孔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都是为了遵循特定的礼数。孔子是个很有分寸的人,知礼又守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