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倡导君子之道,实现兼济天下

倡导君子之道,实现兼济天下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装作诚恳而实则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是,很多人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这违背了孔子毕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生观。孔子还看不惯一些人的虚荣,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样子,做给别人看。

倡导君子之道,实现兼济天下

孔子的知人原则主要有:

第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说:“了解一个人,就要观察他言行的动机,研究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一来,他怎能隐藏得了呢?怎能隐藏得了呢?”

第二,“不逆诈,不亿不信”(《论语·宪问》)是孔子观察衡量人的原则。他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他还说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虚伪的,就是贤人。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贤人,世间万态,他都尽收眼底。

第三,敏锐区分好人和坏人。“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贡问:“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是个好人吗?”孔子说:“那未必。”“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坏,他是个坏人吗?”孔子说:“那未必。”那怎样才算是个真正的好人?标准其实也很简单,如果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他就是个好人。孔子主张深度观察,即“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如果大家都讨厌一个人,一定要明察,看他是不是真的坏;如果大家都喜欢一个人,一定要明察,看他是不是真的好,不能被舆论导向所蒙蔽。

除了巧言令色,孔子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群的失望,还表现在绝大多数人的不上进。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痛心疾首地说:“不是有博弈之类的游戏吗?下盘棋打发时光,还可以活动一下大脑呢,也胜过这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啊。”他忧虑地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社会上还有很多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他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言不及义,还喜欢卖弄小聪明,这些都是让孔子特别看不惯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光如此宝贵,生命实在经不起这样浪费。(www.xing528.com)

所以,他慨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禾苗长大了也有不开花的,开了花也有不结果实的。言外之意是,很多人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这违背了孔子毕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生观

孔子还看不惯一些人的虚荣,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样子,做给别人看。他还讨厌一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浅之人的患得患失,他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这样的人,未取得权位之前,总是一心觊觎权位;取得权位之后,总是担心有朝一日再失去。为了保住权位,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