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禮儀與尊重-從孔子生活中看儒家智慧

禮儀與尊重-從孔子生活中看儒家智慧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衣食住行,都严格遵循礼的规定。孔子参加乡里举行的饮酒礼时,他从不先行离席,而是一定要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离开了,自己才出去,这是对年迈之人的恭敬和尊重。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孔子在路上遇见穿丧服的人,即便与对方关系很亲密,他的态度也一定会变得严肃起来。这就是孔子的礼。遇到反常的天气,比如刮大风、打响雷时,孔子的面色也一定会变得庄重起来,以示对上天的敬意。

禮儀與尊重-從孔子生活中看儒家智慧

孔子的衣食住行,都严格遵循礼的规定。

第一,衣。

第二,食。

读过《论语》的人都会觉得孔子日常的饮食很讲究。《乡党》中有如下记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已经演变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主食越精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放久变味的食物不吃;不新鲜的鱼和肉不吃;颜色不正的不吃;气味不佳的不吃;火候不好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肉切得不够方正的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宜的不吃。肉虽多,但不能吃超过主食的量。只有饮酒不加限制,但从不喝醉。从市上买的酒不喝,买的肉干不吃。孔子还喜欢吃点姜,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在孔子时代有个习俗,就是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不过感恩节只是每年特定的一天,而孔子却每日每餐都保持着恭敬感恩的态度。即便只吃简单的粗米饭和蔬菜羹,他在自己用餐之前,也一定要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跟举行正式的斋戒一样严肃恭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论语·乡党》)如果国君赏赐了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赏赐了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给祖宗享用。国君赏赐了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如果孔子同国君一起吃饭,在举行饭前祭礼时,他一定要先亲口尝一尝。孔子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古时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跟国君吃饭时,自己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君的尊重和对礼数的遵从。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孔子参加丰盛的宴席时,一定神色庄重地站起来致谢。“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孔子参加乡里举行的饮酒礼时,他从不先行离席,而是一定要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离开了,自己才出去,这是对年迈之人的恭敬和尊重。

第三,住。

“寝不尸,居不容。”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挺挺地躺着,平日居家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尽管如此,他还是“席不正,不坐”。铺得不平整、不方正的席子,孔子不会坐在上面。孔子“食不语,寝不言”。他是个惜言如金的人,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保持安静。吃饭的时候,不高谈阔论,更不能嘴里含着满口的饭讲话,睡觉前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

孔子也是人,也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但是,由于孔子是很有社会威望的人,他生病的时候,会惊动国君前来探视。《论语·乡党》中记载:“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生病,国君来探视他时,他躺在床上,由于无法起身穿朝服,这对国君有失尊重,又违背于礼数,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把绶带拖在身上。他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礼的尊重。(www.xing528.com)

第四,行。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论语·乡党》)如果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自己就先走了。这么做,体现出君命的重要,表明他对国君的礼敬。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他不回头望,不高声说话,也不用手指指点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论语·乡党》)孔子在路上遇见穿丧服的人,即便与对方关系很亲密,他的态度也一定会变得严肃起来。遇见为官者和盲人,即便经常与对方在一起,他也一定庄重有礼。孔子乘车时遇到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到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俯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

第五,待人接物。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时,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座席旁,孔子说:“这是座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等师冕走了之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交谈的正确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法。”孔子时时处处推己及人,总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近取譬”,所以才这么悉心周到,也让对方感觉很舒服。这就是孔子的礼。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遇到反常的天气,比如刮大风、打响雷时,孔子的面色也一定会变得庄重起来,以示对上天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