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篮球教学:理论基础与多维探究

篮球教学:理论基础与多维探究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遵循规律组织篮球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增进健康,减少运动创伤事故的发生。通过糖元负荷法,即在比赛前一周进行衰竭性训练,随后三天进行高蛋白、高脂肪膳食,使肌糖元水平下降,同时提高肌糖元的活动,最后三天进行高糖膳食。在这一周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并注意减少或防止肌糖元的多余消耗,使肌糖元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从而大大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篮球教学:理论基础与多维探究

(一)认知心理理论

篮球教学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身体运动,而且要传授大量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性知识。因此,在学习篮球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学习的篮球技术动作,形成运动感知觉,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再形成运动表象。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使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表象之间建立起巩固的联系,同时要通过认知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动机和兴趣。

(二)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理论

篮球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实践的过程,身体练习是掌握篮球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工作状态,人体工作能力由逐步提高进入到最大限度水平,之后又逐步降低。经过长期的身体活动练习,既提高了篮球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又使身体的运动机能能力得到适应性改善。所以遵循规律组织篮球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增进健康,减少运动创伤事故的发生。

(三)篮球运动技能开放性与对抗性理论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技能分若干种类,各类技能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区别。篮球是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其技术的运用完全取决于实战中攻守关系的变化,没有固定的程序,因此,篮球技能属于开放性运动技能(又称非周期性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篮球运动技能学习与认知规律,采用适应的学习方法,把培养快速应变能力、对抗能力、配合能力以及意志品质放在重要地位。

(四)篮球运动训练理论

1.周期训练理论

周期训练理论,是训练安排和制定训练计划的基础。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源于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深刻认识,其依据是训练适应性的形成规律、竞技状态发展规律、疲劳与恢复规律。周期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循环往复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从而使运动员不断提高竞技能力与水平。周期性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单元,包括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大周期。以周期为基础来安排训练就能把训练任务、方法和手段系统化,并能保证其连贯性。

(1)训练适应理论

①训练适应的定义

由运动而产生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叫作训练适应。

②训练适应的特性

a.普遍性

训练适应的普遍性是指机体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心理过程等方面都能发生训练适应现象。

b.特殊性

机体对训练适应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可以引起特殊的适应性变化。

c.异时性

机体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适应性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机体各个方面的训练适应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机体在机能上的适应性变化往往先于结构的适应变化。

d.连续性

机体各方面训练适应的形成具有连续性。由于机体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的适应具有异时性的特点,便导致了机体全面适应以渐进积累的方式而形成。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形成了训练适应之后,机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最终这种负荷便不再能引起竞技能力的提高。为了使机体各方面的训练适应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增加运动负荷。负荷提高后,机体又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过程,使竞技能力进一步提高。

(2)竞技状态的形成理论

①竞技状态定义

运动员获取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叫竞技状态。

②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

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为“形成竞技状态前提条件阶段”,前提条件包括有机体机能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专项运动技术、战术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初步养成。后一个阶段为“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的发展具有了专项化的特点。彼此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基本上形成了竞技状态。第二阶段,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并使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通过赛前调控和热身赛等手段,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第三阶段,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此阶段中竞技状态暂时消失,运动员进入调整、恢复阶段,并为进入下一次竞技状态周期做好准备。

2.训练调控理论

(1)超量恢复理论

①超量恢复的定义

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情况,叫超量恢复。

②超量恢复理论在调控中的作用

超量恢复是对未来重复进行较大运动负荷时能源物质再一次耗尽的一种预防性、保护性机制,是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训练适应的第一阶段。它对训练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运动训练中,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间歇训练的间歇休息时间的掌握,就是根据恢复原理和规律,选择反应的时间,使间歇休息中,物质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既能保证刺激强度,又能为进一步运动提供物质保证。超量恢复也为肌糖元填充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糖元负荷法,即在比赛前一周进行衰竭性训练,随后三天进行高蛋白、高脂肪膳食,使肌糖元水平下降,同时提高肌糖元的活动,最后三天进行高糖膳食。在这一周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并注意减少或防止肌糖元的多余消耗,使肌糖元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从而大大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应激性理论

①应激的定义

应激是人体对于外部强负荷刺激(包括生理和心理刺激)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它是指当有机体受到异常刺激时,身体就会引起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应激。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不可能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想不断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就要不断地提高运动负荷水平,打破机体对原有负荷的平衡状态,达到一个新的负荷水平。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增加负荷。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这是“超量负荷原理”,而这一原理的生理学基础就是应激学说。(www.xing528.com)

②应激在训练调控中的作用

应激学说应用于运动训练中,不单是为了防御机体的衰竭过程发生,避免过度训练,更重要的在于对运动负荷后恢复期中如何改变酶的活性和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对恢复过程进行调整,以加强合成代谢,加速适应的过程。因此,在运动训练中,不但要掌握应激过程中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也要充分提高垂体性腺系统在合成代谢中的机能,这是当前应激系统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发展。

运动应激提高人体机能的适应过程一般包括机体能源储备能力、机体调节能力和机体防御能力等。而运动应激的核心是激素调节,即由激素调节引起酶活性改变和机能储备提高,以及机体免疫能力提高等适应过程。

(3)恢复性理论

①身体机能恢复的异时性

在恢复过程中,恢复的各个阶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恢复的时间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异时性特点,这种异时性对运动训练的安排与调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异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不同能源物质的恢复速度不同。篮球运动活动是以ATP—CP和乳酸系统为主。

b.不同器官的恢复速度不同。首先是大脑和神经中枢的恢复,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的恢复,最后是肌肉和心理的恢复。

c.不同的运动负荷恢复的速度不同。负荷越大,恢复越慢,负荷强度比负荷量恢复得快。

d.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恢复的速度不同。训练水平越高,恢复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②恢复在调控中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活动之后的恢复过程具有时值不等现象,即机体各种机能的恢复和超量恢复不是同时发生的。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恢复类型。一种是完全恢复,指负荷后人体机能恢复到或超过原有水平时进行下一次训练。完全恢复用于下列训练过程:

a.协调和注意力集中训练。

b.最大力量训练。

c.反应和速度训练。

d.技术训练。

e.比赛练习。

另一种是不完全恢复,指负荷后人体机能已大部分恢复,但尚未达到原有水平时进行下一次训练。不完全恢复用于下列训练过程:

a.速度耐力训练。

b.力量耐力训练。

c.专项耐力训练。

d.意志力训练。

(4)运动负荷训练理论

①运动训练负荷的特征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有机体承受运动刺激并由此产生的机体内部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的一系列变化的应答过程。运动训练负荷的特征,是给运动员的负荷能冲击自身的“生理极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负荷水平的极限化;负荷量度的个体化;负荷内容的专门化;负荷内容的定向化;负荷水平的动态化。

②运动负荷的科学调控

运动负荷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a.运动负荷内容的目的性与选择性。任何负荷结构都有它一定的目的性和功能特点,根据训练任务和目的来选择。

b.运动负荷调控的综合性。同一个总负荷可以由不同的量和强度组合而成。

c.运动负荷的个体性。由于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素质、技术和战术要求的不同,他们所承受负荷的能力也不同,因而安排的运动负荷应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点。

d.负荷量度的定量性与等级性。负荷的表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大、中、小等定性方式表示,另一种是以具体的定量方式表示。在训练中,为了提高负荷调控的精确性和科学性,越来越趋向各负荷量度的定量化。

e.负荷的动态性。运动负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与训练过程的持续性直接有关。

运动负荷表现出的动态性有以下几个特征:负荷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负荷的节奏性、负荷的周期性、负荷的可监控性。运动负荷的定量化特点表明了运动负荷的可监控性,训练计划中要求有反馈调控,所以必须确定各训练过程的监控指标与训练水平的评定指标,建立相应的负荷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