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兰州教育史话-山长吴可读的贡献惊人!

揭秘兰州教育史话-山长吴可读的贡献惊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吴可读在这桩重要历史事件上的贡献。最后,他决定到兰山书院拜见山长吴可读。吴可读私下已认定其为自己的刎颈之交。如今虽说他已封侯拜相、勋业彪炳,但他对吴可读这位有才有德的进士仍是真心钦佩的。但吴可读并没有正面接招,而是另辟蹊径。这就样,吴可读跑遍了兰州城里的豪门大户。吴可读远去的背影宛如古代的行吟诗人。马背上颠覆的吴可读若有所思。经过一年的奔波,吴可读成功地募捐到了50万两白银。

揭秘兰州教育史话-山长吴可读的贡献惊人!

郑官柱

如今,那件在当时曾让整个兰州、整个甘肃的学子们欢欣鼓舞的特大喜事,只留下了“萃英门”这个空空如也的地名。在解放门立交桥附近络绎不绝的行人中,也许有人偶尔会由此联想到“左宗棠”这个历史人名,就如同有人会在兰大附属二院高楼大厦间与那座破败不堪的“至公堂”不期而遇一样。

甘肃贡院旧址上的至公堂

但是,很少有人由这个地名联想到另一个曾经震惊朝野的名字:“吴可读”,就如同现今的兰州人已经全然无法想象当年气势恢弘的甘肃贡院一样。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吴可读在这桩重要历史事件上的贡献。

追溯地名,话说当年。

同治十二年,当陕甘总督左宗棠上奏的“陕甘分闱”的奏折被朝廷批准时,已是冬天。他激动的心情宛如那盆火炉里红里发黄、发亮的木炭,但冷酷的现实却似屋外严寒的冬天:甘肃土地硗薄、民生凋敝、经济拮据,没钱修建贡院,准奏的折子岂不是一纸空文!

他像一只困兽,在书房里不停地走来走去。

最后,他决定到兰山书院拜见山长吴可读。吴可读,字柳堂,号冶樵,道光己本科进士,本地人,家住城南(今城关区金塔巷91号)。

所谓“陕甘分闱”,也就是陕西和甘肃分开举办“秋闱”或曰“乡试”(选取举人的考试)。康熙五年,甘肃从陕西省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但对于学子至关重要的乡试却一直依附于陕西省。由于路途艰险遥远,费时费钱,有财力到西安赴试的诸生只占应试的十分之二三。“分闱”不仅有利于甘肃士子科考,对于振兴文教、淳化民俗、甚至边疆的长治久安都至关紧要。左宗棠深知其中利害。

从总督衙门(今中央广场省政府)到兰山书院(今秦安路三中内)也就是500米路,左宗棠乘坐便轿,一会儿就到了。吴可读的客厅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宁静,温润、平和,而又深邃,不同于衙门的枯寂、威严、冷峻,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一位好像姓安的学生,将茶送来。举案,齐眉,“请总督大人用茶。”说完退步,转身,出门。

稍事寒喧,宾主便转入正题。

从外表来看,这两个人反差巨大:左宗棠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气宇轩昂,赫然位高权重的朝廷大臣;相反,吴可读面容清癯,肤色细腻,可依稀看出其源自江南的血脉,典型的儒生风貌。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吴可读眼睛深处的沉毅和坚定。

“也只有募捐一策了,别无他法。”吴可读笃定地说。他对眼前的这位总督大人心存感激,这不仅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当他九死一生、从京师回到故乡时,左宗棠礼贤下士,虚位以待,延聘他为兰山书院山长;更因为这位守边大臣,崇尚文化,尊重士子。吴可读私下已认定其为自己的刎颈之交。

“我思前想后,只有劳驾先生了。甘肃虽然地处荒僻、百姓贫困,但民风淳朴,注重文化,况先生美名远播,定能募集到善款。甘肃举子之业,全仰仗先生了!”左宗棠二十岁时就中了举人,但此后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铩羽而归。如今虽说他已封侯拜相、勋业彪炳,但他对吴可读这位有才有德的进士仍是真心钦佩的。左宗棠知道,这位吴先生是真正的忠臣,曾为了屈死的甘肃百姓而弹劾权贵,以至触犯龙颜,其在民间的声望极高,是募集善款的不二人选。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从此,这位金榜题名的进士,这位名震朝野的忠臣,这位学通古今的山长,一时间成为往来于豪门深院的“化缘僧人”。

“吴大人高瞻远瞩,造福乡梓,令小人不胜钦佩。无奈本号其实也只是小本买卖,前些日子又刚进了些货,手头实在有些紧啊!”面色腊黄的黄老板似乎不敢正视他的眼光,一边满脸堆笑,一边慢条斯理地刮着盖碗茶

这显然是送客的意思。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城东的王财主虽然身材肥胖、行动不便,眼睛却灵活异常,他利用无意义重复将话题不了了之,然后把缄默的尴尬还给对方,迫使对方主动收兵。

但吴可读并没有正面接招,而是另辟蹊径。他风度倜傥地站在堂屋中央,看着中堂上的对联,朗声说道:“‘花时一瓢酒,雪夜千卷书。’王大人雅兴甚高啊!听说大人的二位公子均聪慧过人,过些年亦将赴西安赶考。大人的捐款说到底不就是将来路上的盘缠吗?”

是啊,光到西安去的路费就是很大一笔。如果在异地他乡再有个小病小灾的,那钱花得可就多啦!仿佛醍醐灌顶,王财主对吴先生的事业忽然理解了,当下慷慨解囊:捐银100两!

这就样,吴可读跑遍了兰州城里的豪门大户。他知道,要兴建贡院,还要花很多钱呢。这不仅是兰州城里的事情,也是甘肃大地所有学子的大事。于是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距离西安更遥远的河西走廊

古道西风瘦马。吴可读远去的背影宛如古代的行吟诗人。

空旷的原野上,嘚嘚的马蹄声单调而又清脆。由于又饥又渴,随行的人缄默无语。马背上颠覆的吴可读若有所思。“闻鹅声,如在白下;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骡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

他忽然想起,这是张潮《幽窗影》里的一段话。的确,此时他正如在长安道上。

当年,他就是这样走过从兰州到西安长达2600千米的漫漫旅程的。

他就是这样从伏羌(今甘谷县)走到北京参加“春闱”的。那次赶往京师的盘缠是朱圉书院里的弟子们捐助的。如今,他四处募捐,就是为了报答古道热肠的父老乡亲啊!

望着原野上的萋萋野草,他想起自己和弟子们在伏羌凭吊先贤石作蜀之墓的情形。“共仰孔门高,问曾颜七十之徒,何处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邹鲁三千而外,此间大有传人。”这是他当时撰写的楹联。甘肃在古代原属于被人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民风剽悍,文化落后,吴可读勉励当地学子要向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石作蜀学习,传播文明,报效家乡。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东坡的诗句又将他带回现实。那也是苏轼在去长安赶考时的感受啊!(www.xing528.com)

河西走廊地广人稀,有时走一天的路也见不到几户人家。他见到了唐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象,更感受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辛苦和“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孤寂。

远远见到的县城,犹如当年玄奘眼里的那烂陀寺。

从一个县衙出来,又走进另一个县衙;同一个县官作别,又与另一个县官相见。

经过一年的奔波,吴可读成功地募捐到了50万两白银。50万两啊!

有了钱,海家滩(今兰大第二附属医院内)工地几乎一天一个样,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如杜甫梦中的广厦不久就出现在了兰州人眼前。甘肃贡院的建筑规制是按照清政府的统一规定建造的,但规模较其他地方的贡院相对宏大,是甘肃当时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甘肃贡院坐东向西,中为至公堂,堂前为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号房,一次可容纳4000名考生参加考试。西为龙门,为连三门,为大门,均有穿廊。大门左右有雨廊,有点名厅,有搜检厅。左廊尽处有土地祠,前为闱墙,有南文场门,北文场门;门内俱有点名厅,门外迤南为外官厅,为外供给所。至公堂后有牌坊、栅栏,栏内南为执事委员厅,北为授卷所,后为观成堂;堂前有水池,池有桥,左右有公字过厅,南为监临部堂署,为提调道署。监临署后为内供给所,署东为对读所,北为监视道所署。署东为各房科,为誊录所,为收掌所,堂左右为走廊,中为穿廊接内廉门;门左右为官厅,门内左为监试署,右为内收掌署,中为衡鉴堂;堂左为南衡文署,右为北衡文署,后为雍门;门内左为南五房,右为北五房。

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可谓兰州一时之人文胜景。它提升了兰州的省会地位,其影响不亚于当年明肃王的移宫,让兰州人顿感省会的骄傲。

同治十三年,左宗棠恳请吴可读为建成的贡院题写楹联。这不独因为吴可读募捐之功,也是因为他的生花妙笔。

青灯犹是书生味。几经修改,一副长达192字的楹联如穿城而过的滚滚黄河,一泻千里。这副堪与孙髯翁撰写的昆明大观楼相媲美的长联,气势磅礴而构思精巧,语言活泼而措词典雅:

吴可读墨迹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楠检,画栋与雕梁,齐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走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重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要真正理解此联的,必须熟悉有关的文史知识。望文生义、一知半解是感受不到其高妙之处的。

那么就让我们共赏奇文。

上联“二百年草昧”指甘肃自康熙五年独立成省以来却无贡院的落后状况。“破天荒”语出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宋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赠给刘蜕钱七十万,刘蜕不受,回书谢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联中“湘鄂”即以地名指代此事。“滇黔”指另一件与此相似的事,据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宋初,江西士人没有考中过状元。直到宋哲宗圣绍年间何昌言赴京应考,得了第一。有人写了一首诗向他祝贺,其中有两句道:“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由此可见,上联“二百年”下联“一万里地”的起头均化用典故,故而显得庄重、典雅。

“绝域”指极远之地。《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这里指甘肃。“雄关”指贡院大门。“雉堞”指贡院围墙上的垛墙,当年的甘肃贡院坐东向西,其基纵一百四十丈,横九十丈,外筑城垣。

“龙门”为西面正门,三进,有长廊连接,“燕厦”当指大门左右两排的厅堂。“九边”原指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这里代指边疆,“九边桢干”可理解为边疆人才。“八郡”指清雍正乾隆年间甘肃的八个州府,这里代指省内,“楠”比喻人才。

“画栋与雕梁”指建筑精美的甘肃贡院,此词上承比喻性的“楠检”过渡精巧自然,“齐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指左宗棠平叛的武功。

上联“二百年草昧破天荒”从时间上言及甘肃文风状况,下联“一万里文明培地脉”从空间上的南北跨度论及甘肃的文脉。“二百年”与“一万里”、“草昧”与“文明”、“天荒”与“地脉”相反相成,对仗精工。

“历井鬼而指斗牛”中的“井鬼”“斗牛”均为星宿名,古代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井鬼”的分野是秦国,甘肃曾为秦国的一部分,故说“历井鬼”。“历井鬼而指斗牛”与上联中的“继滇黔而踵湘鄂”两相对应,一为地理,一为天文,对仗十分工稳。“夏声”意即华夏文化。

接下来,“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介绍了兰州四周的自然环境;“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中的“兰岭”指兰州城南的皋兰山,“风檐寸晷”均指代时间,前者指檐角上的风铃,其有节奏的随风响动,可表示时间的流逝。

“叠嶂重峦,惊涛骇浪”分别指南北两山对屹、黄河穿城而过的景象;“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将自然景象表述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天造地设,想必参加考试的诸生见到此联,自然会放飞想象,增进信心。

“好联!”左宗棠当即拍案叫绝,震得茶碗叮当作响。“先生为兴建贡院四处募捐,可谓雪中送炭;而今又送此妙联,真是锦上添花啊!”左宗棠盯着文字目不斜视,赞不绝口。

“不敢当,不敢当。总督大人的分闱之举,才使得陇上弟子久旱逢甘雨啊!”吴可读连忙谦恭地说道,他的目光里闪耀着一种异样的光芒。

没人想到,五年后他以“尸谏”的极端形式,让专横的慈禧太后无奈地认同了“父终子继”的皇位传递传统。可以说,吴可读用生的耿直和死的忠勇将自己精心构撰成了一副挽联,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当然,此是后话。

吴可读故居旧址

光绪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肃贡院里进行了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应试者多达三千人。取得第一名的解元名叫安维峻,他正是吴可读执教于兰山书院时的学生。日后,他因敢于冒犯权贵、无畏地上书《请诛李鸿章疏》,而被世人称为“陇上铁汉”。

传承耶?群分耶?偶合耶?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