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德歌沁:民族歌舞的活化石

好德歌沁:民族歌舞的活化石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德歌沁”流传于萨力巴乡乌兰召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按照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这段时间,是表演“好德歌沁”的日子。关于“好德歌沁”的来源问题,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好德歌沁”起源于萨力巴附近。“好德歌沁”唱词中提到的两位王爷,指的应该是札萨克王和多罗郡王。第二种说法,“好德歌沁”最早就产生于乌兰召村,此种说法主要来源于两个传说。

好德歌沁:民族歌舞的活化石

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有一朵绽开在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中独具、独传、独演、独特的奇葩。它土生土长在这块农牧林并重,蒙汉杂居的土地上,以其瑰丽的地方色彩,溢散着浓郁芳香的民族气息,引得众多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如蜂采蜜、似蝶恋花般地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舞蹈家……。这朵独特的民族艺术奇葩就是“好德歌沁”。

“好德歌沁”流传于萨力巴乡乌兰召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按照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这段时间,是表演“好德歌沁”的日子。艺人们要穿上行头,在村子里走街串户表演。一般是走到哪里,就表演到哪里,吃住在哪里,直至正月十六结束。从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来看,它是蒙古族民间歌舞,是弥足珍贵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究竟是什么时间产生的“好德歌沁”这一民间艺术活动?由于现在已经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所以众说不一。关于“好德歌沁”的来源问题,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好德歌沁”起源于萨力巴附近。

相传“好德歌沁”最先传到敖汉旗的萨力巴村,后来,随着海里王府的建立才传到20里以外的乌兰召村(海里王府就建在现在的乌兰召村)。据知情者介绍,萨力巴村在很早以前就有过“好德歌沁”,但从何时传入已经无从考察了。

根据敖汉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敖汉部落的形成来看(《敖汉文史资料》第一集《敖汉由来》),自战国秦汉一直到蒙古灭金之前,均为分封所属之地。元朝建立后,划中夏为十二行省,绝大部分在其辽阳行省大宁路治下,内设惠和、武平金源三县,各县治所仍为辽金旧治,皆为辽王封邑。只有最北面与翁牛特、奈曼交界处为元鲁王封地,至此,敖汉之地始见蒙古人来此居住。但并非今日敖汉蒙古族之祖,敖汉蒙古族部落的形成,并具有今日敖汉之地,是在元朝以后的明清之际。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属于察哈尔的元太祖十九世孙岱青杜棱,因不堪林丹汗的虐政,偕其弟额森伟征那颜出离察哈尔部,游牧至老哈河中游,分占了原喀尔喀部所据的老哈河南北两岸地带。额森伟征那颜据地之东,号其部为奈曼,岱青杜棱据西南,号其部为敖汉。建部时正是后金(清)崛起,明朝衰败,明清抗争之际。(www.xing528.com)

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封岱青杜棱之孙班弟为札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罔替——敖汉第一代札萨克(相当于旗长),建府于固班图勒葛山下(又名鼎足山)。一说先建在红山西南的王子庙附近,后移至此;一说始建于红山未动。

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为已故敖汉部长索诺木杜棱释罪,追封为敖汉部多罗郡王,并封其长子玛济克袭多罗郡王位,为闲散王。初建王府在今四道湾子镇,后迁至乌兰召村,称海力王府。

按“好德歌沁”起源于乌兰召海力王府附近的说法,当兴于1648年前后。“好德歌沁”唱词中提到的两位王爷,指的应该是札萨克王和多罗郡王。

如果说“好德歌沁”初在萨力巴,后流传到乌兰召(乌兰召地区原未建王府之前,是萨力巴村地主的牧场),那将会更早些,但最早不应该超过1636年建札萨克王府的时间。

第二种说法,“好德歌沁”最早就产生于乌兰召村,此种说法主要来源于两个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