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德歌沁:情景再现,味无穷

好德歌沁:情景再现,味无穷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德歌沁”,蒙古语为“丑角”之意,因其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好德歌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一带蒙汉族杂居的村子里演出。白头翁是“好德歌沁”的主神。研究表明,“好德歌沁”产生初期,表演人员是由许多庙里出来的小喇嘛组成的,这些人熟练地掌握“查玛”舞蹈动作。“好德歌沁”艺人扮演的是高高在上的神灵,摘掉面具以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农民。

好德歌沁:情景再现,味无穷

“好德歌沁”,蒙古语为“丑角”之意,因其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好德歌沁”产生于300多年前,世代口口相传,连绵不断,是一种集歌、舞、戏剧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敖汉旗所独有,被专家称为蒙古族戏剧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德歌沁”已经由单一的求子文化向祈福文化转变,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好德歌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一带蒙汉族杂居的村子里演出。演员共6人,分别是阿日查干(白头翁)、朋斯格(黑老头、白头翁儿子)、曹门代(白头翁妻子)、花日(白头翁女儿)及孙悟空猪八戒等,均由男性扮演,穿特制服装,戴特制面具,乐队及伴唱者有10人左右。演员们表演时先跳吉祥的舞蹈,唱多年自编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观众。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福山饰白老头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2008年颁发的自治区级“非遗”证书

“好德歌沁”是孕育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厚厚的黄土之下,成长在老哈河畔的集歌舞、说唱、傩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涩哑的长调、神秘的舞姿穿越悠久岁月的时空,成为这片冲积平原上空不散的灵魂。

“好德歌沁”在宁昌路遗址祈福表演

红山文化整身陶人

宁昌路遗址

武安州辽塔

兴隆洼遗址

这个文化带是由大凌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滋养孕育的,老哈河七拐八折奔流过敖汉旗这片厚厚的黄土地。八千年前兴隆洼先人的黍米在这里疯长,五千年前红山女神的玉佩在这里发出耀眼的光芒,大辽已经远去,但残破的白塔依然守望着沧桑厚土。“好德歌沁”就像沙地的柠条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传唱、游走。

取土

做面模

拜庙祈福(www.xing528.com)

“好德歌沁”传承人金生无比珍爱地手捧刚刚塑好的阿日查干(白头翁)的泥模,一脸神秘的表情。白头翁是“好德歌沁”的主神。“好德歌沁”重要的环节是面具的制作,流程包括取土、塑泥模、糊面具、上彩、晒、打孔。每个环节都会说唱敬奉神灵的歌曲,有非常庄重的仪式,这些仪式既具有萨满崇拜的影子,又有喇嘛教“查玛”的元素,充满了神秘与古朴。

在泥模上糊层层白纸,待半干后取下,然后描画五官,之后晾晒在老哈河畔的高台上,台下就是一望无垠的老哈河冲积平原,这片沃土不但滋养了世世代代大河的子民,还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好德歌沁”演出团队出行的工具最早是勒勒车,然后换成牛车,而今已经开始使用农用汽车。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民风没变,依然是那么淳朴善良,这也成为赤峰市敖汉旗一张靓丽的名片

“好德歌沁”表演中加入了孙悟空与猪八戒这两个角色,在去百姓家里表演时,主人会用糖果引诱悟空去马槽添草,保佑牛、羊、马不得瘟疫,这与传说孙悟空曾经是“弼马温”有关。主人会用大枣引诱八戒去猪槽子添食,祝福肥猪满圈。游牧民族是不养猪的,猪是农耕民族的图腾,这种现象更加佐证了“好德歌沁”是农区蒙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好德歌沁”进入庭院后会进行室外驱邪祝福活动,这时主人在一旁肃立焚香鸣放爆竹。表演人员会跳起驱鬼的舞蹈,这种舞蹈动作近似喇嘛教的“查玛”。研究表明,“好德歌沁”产生初期,表演人员是由许多庙里出来的小喇嘛组成的,这些人熟练地掌握“查玛”舞蹈动作。

求子仪式

送福仪式

孙悟空、猪八戒守门

“好德歌沁”表演者会被主人用三炷圣香迎进屋里热情款待,八戒、悟空是不能进屋的,负责在门外警卫。白头翁会领着黑头翁、曹门代、花日一起唱着祝福的歌,进行驱邪活动。一般会唱起丰收的赞歌,其他人随着节奏进行和旋,用沙哑的嗓门描绘着满山的金黄,永远拉不完的粮食等农家美景。这一点说明,此地诞生“好德歌沁”的时候已经由游牧进入农耕时期。

当主人提出求子的愿望时,白头翁会唱着颂词拔下一根胡须系在铜钱上送给女主人,让女主人揣在怀里,表示第二年就能如愿。此时,嘶哑神秘的歌声久久不散。

临行辞别,当演员唱起《青鸟歌》的时候,主人知道为他们祈福的客人要走了,就会极力挽留,提出至少让白头翁的妻子曹门代留下来。这时候白头翁与黑头翁就会唱起《求情歌》,答谢主人的深情,请求主人不要挽留,他们还要去其他人家送福。

一千多年前,敖汉旗是大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里留下了三千多处古文化遗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九处之多。特别是位于宁昌路中心地带的辽白塔深受人们的敬仰,是人们心中的守护神。每当正月十六的夜晚来临,“好德歌沁”的艺人们就会来到这里进行祭佛塔、烧面具、送神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好德歌沁”艺人扮演的是高高在上的神灵,摘掉面具以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农民。如扮演白头翁的李福山已经六十四岁,平时是放了一百多只羊的羊倌。他的儿子李海波是一名铲车司机。

这里是海力王府旧址,昔日高耸威严的建筑群虽然已经在“文革”中毁掉,但那段辉煌却永远留在了乌兰召人们远去的记忆里。冬去春来,李福山、金生又一次来到这片浸满童年记忆的土地上捡拾残砖断瓦,准备雁鸣声中的开犁。王府的残墙依旧顽强地挺直腰杆,面对乍暖还寒春风,诉说着人生的无常荣辱的更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