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景再现的拍摄类型与展示方法-搬演、扮演、数字再现

情景再现的拍摄类型与展示方法-搬演、扮演、数字再现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景再现有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搬演、扮演和数字再现等形式。搬演是一种由原有事件的当事人在事件的原发地重现事件过程的情景再现方式。在纪录片《故宫》第四集《指点江山》中,在表现明成祖为巩固权力实施重大决策的段落时,就采用了虚化拍摄来展示皇帝和大臣商议的情景。图4-20 运用背面拍摄展示历史人物图4-21 运用侧面拍摄展示历史人物剪影是纪录片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也是极为巧妙的情景再现的拍摄技巧,特别

情景再现的拍摄类型与展示方法-搬演、扮演、数字再现

纪录片题材多元,时间跨度较大,近到当下,远到各历史时期。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来说,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该如何为观众呈现历史丰富的画面呢?情景再现便应运而生。情景再现主要运用真人搬演、扮演或数字动画、数字特技技术再现历史事件,展现历史场景,营造历史情境。情景再现不仅解决了素材不足的问题,而且是潜在的珍贵的文化影像志,因为今天基于真实之上的搬演或扮演在若干年之后将成为难得的历史记忆,毋庸置疑地具有文献资料的价值。

情景再现有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搬演、扮演和数字再现等形式。

搬演是一种由原有事件的当事人在事件的原发地重现事件过程的情景再现方式。早在世界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中就使用过搬演这一形式。导演弗拉哈迪在拍摄时发现爱斯基摩人的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都已发生变化,在征得纳努克同意之后,弗拉哈迪邀请其一家再次重现传统的生活状态,于是观众才有幸看到爱斯基摩人如何用传统的方式猎捕海象、如何搭建冰屋子、如何不用饵料便可捕鱼等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如图4-11所示)。

图4-11 爱斯基摩人猎捕海象(选自《北方的纳努克》)

扮演是一种主要基于演员的表演来复原历史场景、刻画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方式。在纪录片《蛮族崛起》中,迦太基国对罗马深恶痛绝,发誓一定要将罗马帝国铲除,这一重任落到了年幼的汉尼拔身上。汉尼拔这一历史人物就是由演员扮演的,从少年时期的摸血宣誓到成年后的领兵围剿,专业演员将汉尼拔刚毅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历史人物血肉丰满(如图4-12所示)。与剧情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的扮演看重的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演员所营造出的情境和氛围,有时道具和服装等物件细节比演员本身更重要。在大型党史纪录片《重生》中,片中的一个小道具——《新青年》杂志——便能窥见一斑。据考证,在该片的情景再现段落里,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翻阅的《新青年》杂志的目录与原著都是一样的(如图4-13所示)。

《蛮族崛起》片段

图4-12 汉尼拔摸血宣誓(选自《蛮族崛起》)

图4-13 作为道具的《新青年》杂志(选自《重生》)

数字再现是一种主要运用数字二维动画技术、数字三维动画技术和数字影视特效技术来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的情境再现方式,它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

二维动画的魅力在于其平面造型的艺术性,色彩较为饱满,加之二维动画软件具有易学易用的优势,因此,二维动画的使用率较高。纪录片《小可爱与拳击手》运用二维动画技术,使主人公笔下的漫画活了起来,在将主人公浪漫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又不失真实性(如图4-14所示)。

图4-14 二维动画展现男女主人公初识的情景(选自《小可爱与拳击手》)

与二维动画相比,三维动画的魅力在于它的立体感和逼真性。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在展现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城的场景时就采用了三维动画的效果,再现了当时盛大的欢迎场面,这比单纯的空镜头配解说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图4-15所示)。

数字影视特效技术可以将动画与实景融合在一起,使诸如老照片古画等历史化的事物鲜活起来。在由新华社推出的纪录片《红色气质》中,通过数字影视特效技术实现了焦裕禄与家人的全家福合影,弥补了历史的遗憾。由此可见,特效技术的运用不仅创造了一种形式,而且让这一形式本身也成了可视的、可读的内容,使历史中的人物更加鲜活、更富有感染力(如图4-16所示)。

图4-15 三维动画展现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城时的场景(选自《千年菩提路》)

图4-16 通过特效技术实现了焦裕禄与家人的全家福合影(选自《红色气质》)

情景再现不同于剧情片中演员的表演,在拍摄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妥善处理场面调度,合理利用镜头的虚实、景别、角度、光影等视听语言。(www.xing528.com)

虚化拍摄主要是通过调节光学镜头的组件(常见的做法是旋转聚焦环),实现被摄体模糊的一种效果。这一效果主要是为了弱化演员的表演,营造一种意境。这种去表演化的方式并不会让观众产生解读上的障碍,反而更具有艺术韵味。当演员的表演能力有限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减少表演上的不自然感,减弱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带来的刻板效应。但是在实际拍摄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虚化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场景或人物,切忌做断点式、表意不清的虚化拍摄;其次,虚化多用于对人物的拍摄,要避免对重要历史物件的虚化。在纪录片《故宫》第四集《指点江山》中,在表现明成祖为巩固权力实施重大决策的段落时,就采用了虚化拍摄来展示皇帝和大臣商议的情景。此处的虚化处理为皇帝的秘密决策披上了神秘色彩,而象征权力和身份的神兽在前景中清晰可见,使整个画面的意义更加丰富。在这里,虚化已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功用(如图4-17所示)。

图4-17 采用虚焦拍摄方法的“真实再现”(选自《故宫》)

两极镜头主要指局部的特写或大特写和展现全貌的全景或远景镜头。在展现某一主体的细节时,特写画面往往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能够引发观众的想象;而在需要展示某一重大历史场景时,全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全景画面包含更多的信息量,能够让观众对某一历史场景有总体的认识,模糊人物的细节则避免了因表演不足而产生的刻板效果。但是,两极镜头最好不要孤立来用,只有合理搭配,才能起到由点到面的说明作用。纪录片《大明皇帝》运用了两极镜头来展示明朝将士出师前的场面,用全景展示兵马,用特写展示高昂的士气(如图4-18和图4-19所示)。

图4-18 全景镜头再现将士出师前的场景(选自《大明皇帝》)

图4-19 特写镜头再现将士出师前的气势(选自《大明皇帝》)

选择拍摄角度时,多以背面、正侧面和斜侧面等角度为主,少用正面的拍摄角度,避免观众因对演员的过度关注而分散注意力,同时又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兴趣。在纪录片《广府春秋》中,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的展现共运用了四个背面镜头和两个侧面镜头,干净利落地将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气势表现了出来(如图4-20和图4-21所示)。

图4-20 运用背面拍摄展示历史人物(选自《广府春秋》)

图4-21 运用侧面拍摄展示历史人物(选自《广府春秋》)

剪影是纪录片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也是极为巧妙的情景再现的拍摄技巧,特别是当我们无法用专业演员扮演时可以用这种方式代替。这种技巧容易操作,既降低了成本又不会影响信息的传达,且极具艺术效果。在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中,在讲到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出生时,就是运用剪影的拍摄技巧,画面宛如一曲生动的皮影戏,艺术效果显著(如图4-22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从本质上来看,上述情景再现的拍摄技巧强调的是去表演化,但欧美很多纪录片创作团队已经不再局限于此了,扮演者在镜头前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出现在正面、近景和面部特写镜头中,特别是在剧情纪录片中尤其明显。所以,纪录片创作应不落窠臼,但即便是再灵活的情景再现也要以真实为基础,这条底线不可跨越。

图4-22 运用剪影再现人物的出生(选自《千年菩提路》)

在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内容不需要使用情景再现手法,那么,再具有视觉效果的情景再现也是多余的。一般而言,情景再现的使用原则如下:

第一,真实性原则。这里的真实性主要是指“确有其事”,不能人为捏造出某一事件,要做到尊重事实,要有历史依据,能经得起多方考证。在还原历史事实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具体,不得含糊不清、遮遮掩掩,更要避免无根据的主观臆造。

第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是建立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的,只有先做到真实性才能谈科学性,而这个科学性主要指再现某一场景或事件时,要做到环境的真实、氛围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科学考证不可或缺。例如,在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当再现某一朝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时,要格外注意该朝代的建筑风格、人们的服饰、生活用具等,以防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扮演。

第三,适度性原则。情景再现因表演的存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纪录片创作中,因为缺乏相应的影像资料或能够获取到的镜头,情景再现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简而言之,情景再现的使用应秉承“不需要用时坚决不用,当用则用,适度运用”的原则,不要过于依赖情景再现的手法,更不要为了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